悦薇回到讲台前,看着考生们低头答题的样子——有的眉头紧锁,在草稿纸上画着思维导图;有的下笔飞快,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像麦田里风吹麦秆的声响。她低头看了一眼试卷上的政论题:“结合《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谈谈‘民生无小事’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举例说明(如粮囤管理、交通升级、教材普及)。”
这道题,是她和礼部的同事们一起商量的——既要考理论,又要考实际,让考生知道,政论不是空泛的文字,是藏在每一次粮囤检查、每一趟公交车、每一本教材里的。
午时,第一场考试结束。考生们走出考场,脸上带着不同的表情。林晓雅跑过来,拉着悦薇的手:“悦薇姐姐,我把粮囤管理的案例写进去了!我说去年东海县公社用智能测湿仪减少损耗,这就是‘民生无小事’,对不对?”
“对!”悦薇笑着点头,“晓雅,你答得很好,下午的专业课继续加油!”
赵建国也走了出来,手里拿着答题纸,兴奋地说:“姑娘,俺把水电维修的重要性写进去了!俺说公社的水管坏了,社员们没水用,这就是民生大事,俺要是学会了,就能及时修,不让社员们遭罪!”
考场外,礼部的工作人员已经摆好了凉棚,里面放着解暑的绿豆汤和青稞饼。张老汉坐在凉棚里,喝着绿豆汤,跟旁边的考生说:“俺这辈子没想过能考大学,现在大明给了俺这个机会,俺就算考不上,也得把‘民为邦本’的道理记在心里。”
悦薇看着这一幕,掏出帆布包里的青稞饼,咬了一口——是妈妈早上给她装的,带着家的味道。她想起妈妈说的“教育要暖到百姓心里”,现在,她好像做到了。
东海县公社考场:方叔的守护
与此同时,东海县公社的考场外,方叔正带着社员们往凉棚里搬青稞粥。六月的东海县,中午已经有些热,社员们把凉棚搭在考场的老槐树下,风一吹,满是槐花香。
“方叔,粥熬好了,您先尝尝?”社员刘大伯端着一碗粥走过来,粥里还飘着几颗红枣——是公社食品厂新做的,特意给考生准备的。
方叔接过粥,却没喝,而是走到考场门口,往里面望了望:“等考生出来再喝,先把粥盛好,凉一会儿,别烫着孩子们。”他手里拿着一张考生名单,上面记着每个考生的名字和家庭情况——有个叫李小花的考生,家里是贫困社员,方叔特意让社员给她准备了新的钢笔和笔记本。
辰时许,考场里传来翻答题纸的声音。方叔坐在凉棚里,想起半年前筹备考场的日子——社员们一起把公社小学的教室腾出来,换了新的木桌凳,还在墙上贴了“均平三十载,笔底见民生”的标语。有次下雨,教室的屋顶漏雨,社员们连夜用帆布把屋顶盖好,还在地面铺了干草,怕考生滑倒。
“方叔,您看,那不是小花吗?”刘大伯指着考场门口,李小花正低着头,好像有些紧张。方叔赶紧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奶糖:“小花,别紧张,就跟平时在公社学习一样,你复习的《大明国宪典》都记熟了,肯定能考好。”
李小花接过奶糖,剥开糖纸塞进嘴里:“方叔,我知道,我想考闽省茶乡学院的茶叶加工专业,将来回来教社员们做精品茶,让大家的茶叶能卖个好价钱。”
方叔点点头,拍了拍她的肩膀:“好姑娘,有志气!等你考上了,方叔给你送新麦饼当学费!”
午时三刻,突然下起了小雨。方叔赶紧招呼社员们把帆布往考场门口挪,还把准备好的雨具放在门口:“等会儿考生出来,别让他们淋雨,把雨具给他们带上。”
雨越下越大,考场里的考生却没受影响——社员们早就把教室的窗户修好了,雨水一点都漏不进来。方叔站在雨里,看着考场的灯光,心里满是踏实:“咱们公社的孩子,终于能在家门口考大学了,这都是议事长和陛下的功劳啊。”
西北戈壁公社考点:静雯的巡查
静雯坐在城乡快速公交车上,看着窗外的戈壁滩。六月的西北,晨光把戈壁染成了金色,远处的牧民帐篷前,飘着大明的国旗。她要去的是疆新自治省戈壁公社的考点,那里有20名考生,大多是牧民,考的是“草原畜牧防疫”和“节水种植”专业。
公交车停在考点门口,牧民老师巴图已经在等着了。他穿着蒙古袍,手里拿着一本《草原畜牧防疫》教材,上面用蒙古文和汉文标注着重点:“陛下,考生们都到齐了,有的考生早上五点就骑着马从牧场过来了,还带着家里的奶豆腐,说要分给大家吃。”
静雯跟着巴图走进考点——考点设在公社的牧民服务站里,墙上贴满了用蒙古文写的“考试须知”,桌上摆着考生的准考证,上面还印着牧民的马头琴图案。“巴图老师,地方语言考试的题目都准备好了吗?”静雯问。
“准备好了!”巴图拿出试卷,上面的题目既有蒙古文的阅读理解,也有汉文的写作,“我们还准备了蒙古文的答题纸,让考生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答题,这样才能考出真实水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