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母,您看这个!”悦薇指着车厢顶部的电子屏,上面显示着“实时农产品价格”:“江南省小麦收购价2.5明元/斤,闽省茶叶收购价8明元/斤,蒙古自治省牛羊肉批发价30明元/斤”,“这是我跟礼部、国营供销社商量的,把实时价格放在屏上,社员运货前能先看价,心里有底。”
我点点头,目光落在旁边一位年轻社员身上——他穿着公社的蓝色工装,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正在查轻轨的到站时间。“小伙子,你这是要运啥去公社啊?”我轻声问。
小伙子叫陈阳,是京北郊区黄村公社的技术员,手里提着个装着智能测湿仪的箱子:“议事长,俺要去西红门公社帮他们调试新的粮囤测湿仪。以前坐公交车得1小时,现在坐轻轨15分钟就到,还能顺便把测湿仪的配件带过去,不耽误事!”他指着平板电脑上的“轻轨预约服务”页面,“俺还预约了车厢里的充电口,路上能给测湿仪充电,到了公社就能直接用。”
静雯看着陈阳,眼里满是欣慰:“小伙子,好好干!现在公社缺的就是你这样懂技术的年轻人,等明年京北农林学院的毕业生分配下来,你们就能一起帮更多公社升级粮囤设备了。”
陈阳使劲点头:“陛下,俺知道!俺去年还参加了礼部组织的‘公社技术员培训’,用的就是您和议事长当年推动编写的教材,现在能帮公社做事,俺心里特别踏实!”
轻轨列车缓缓启动,车身平稳得几乎感觉不到晃动——这是大明科学院研发的“静音减震技术”,轨道旁的减震垫能把噪音降到50分贝以下,即使经过居民区,也不会影响百姓休息。我看着窗外掠过的国营粮店、公社服务点,想起均平三十年四月,我们在科学院讨论轻轨设计时的场景:陈景明院长担心轨道会影响地面粮囤,静雯坚持要“让轨道绕着粮囤走,不能让粮囤为轨道让路”;悦薇建议在每个站台加便民窗口,方便社员办手续;研发团队熬夜攻克减震技术,就为了让社员坐得舒服。
“姑母,您还记得吗?”静雯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她指着窗外正在建设的轻轨延伸段,“那边是要通到京北周边的五个公社,预计明年春天就能开通,到时候社员们进城就能跟串门一样方便了。”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远处的工地上,工人正忙着铺设轨道,旁边的牌子上写着“安全施工,民生优先”。“静雯,当年你说‘轻轨不是只给城里人修的,是给所有百姓修的’,现在终于实现了。”我轻声说。
“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静雯推着轮椅走到车厢门口,准备在下一站“西红门公社站”下车,“是科学院的同志们造出了静音轨道,是礼部的同志们落实了便民服务,是社员们支持咱们的建设,才有了今天的轻轨。”
西红门公社站的站台比京北西站更热闹,站台两侧摆满了社员们刚运过来的农产品——黄澄澄的玉米、绿油油的黄瓜、红彤彤的番茄,都整齐地放在贴着“轻轨托运”标签的筐子里。几位穿着橙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忙着称重、贴签,旁边的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农产品托运流程:1.称重→2.贴电子标签→3.送入冷链车厢→4.到站提货,全程免费保管”。
“方叔!您怎么在这儿?”悦薇突然指着站台东侧的凉棚,方叔正抱着一个装着新麦的布包,旁边站着他的孙子方晓——去年刚从京北农林学院毕业,回公社管粮囤的那个。
方叔看到我们,赶紧放下布包,快步走过来:“议事长!陛下!俺听说您今天来视察轻轨,特意带着晓儿过来,想跟您说说轻轨给公社带来的好处!”他拉过方晓,“晓儿,快跟议事长、陛下说说,你用轻轨运粮省了多少事!”
方晓手里拿着个账本,翻开给我们看:“议事长,陛下,自从轻轨通了,我们公社运粮到高铁站,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15分钟,损耗率从以前的5%降到了0.3%以下。就拿上个月来说,我们运了50吨小麦到江南省,光损耗就少了235斤,多赚了587.5明元!现在我们还跟周边三个公社合作,一起用轻轨运粮,运费平摊下来,比以前单独用卡车还便宜30%!”
方叔接过话,从布包里掏出一把新麦:“您看这麦,颗粒多饱满!以前用卡车运,颠得麦粒都碎了不少;现在用轻轨,麦袋放在固定架上,一点都不晃,运到江南省,人家都说‘这麦比以前的好’,愿意多给2分钱一斤!”
静雯接过麦粒,放在手心掂了掂,又递给我:“姑母,您看,这就是咱们修轻轨的意义——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社员的粮能卖个好价钱,让百姓的日子能更踏实。”
站台西侧传来一阵马蹄声,几位穿着蒙古袍的牧民牵着马,手里提着装着牛羊肉的冷链箱,正往轻轨车厢走去。为首的牧民叫巴图——上次在西北戈壁公社考点见过的,他看到我们,老远就挥手:“陛下!议事长!俺们是来运牛羊肉的,用轻轨的冷链车厢,运到京北城里还是新鲜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