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不能当饭吃啊!”张大爷急了,从怀里掏出一袋麦种,“您看这是俺们黄村去年改良的‘民生1号’麦种,亩产比老麦种多两百斤,是俺们跟百姓大学的技术员一起在地里试种出来的。汉武大学是北湖省的重点大学,要是连本地麦种都改良不了,怎么帮北湖省的农民增产?”
朱悦薇打开工具包,拿出检测仪器,对着实验室里的“育种样本”检测:“李教授,您这样本里的小麦,抗虫性指标比百姓大学的低三成,要是种在北湖省的水田里,肯定要遭虫灾。思论司要求‘重点学科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您这学科支撑的是啥?”
李教授低着头,说:“学校更看重‘论文数量’,去年我们发了十篇外文论文,还拿了‘科研先进’,至于‘服务农民’,没纳入考核……”
“考核标准得改!”陈纺娘接过话,她之前在苏省织坊村办过农技培训班,“俺们织坊村的农技课,考核标准是‘能不能教会农民改织机’,不是‘发了多少论文’。要是汉武大学的农学系,能每年帮北湖省培育一个新麦种、解决一个种植难题,比发一百篇论文都实在!”
在实验室的角落,巡视组还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去年校办企业“汉武农械厂”,用实验室的名义申请了五十万明币的“麦种改良经费”,却只买了两台旧设备,剩下的钱都用来装修了教务处的办公室。北湖省矿工周大叔翻着账本,气得手都抖:“这钱是民生基金拨的,是用来帮农民的,不是用来装办公室的!俺们矿工的孩子在这上学,连实验设备都用不上,这学上得有啥劲?”
第三站:校办印刷厂——廉洁风险的“隐与显”
校办企业是巡视的重点,尤其是被工农代表投诉最多的“汉武印刷厂”。印刷厂在学校后门的小巷里,门口堆着一摞摞印好的《农械维修手册》,却没人来取——苏省织坊的李姐说,去年她们订了两百本手册,结果印出来的“织机零件图”全画反了,退回去重印,至今没拿到新的。
“这手册多少钱一本?”陈纺娘拿起一本,翻了翻里面的错图,问道。
印刷厂厂长王经理搓着手,说:“十五明币一本,成本价……”
“成本价?”李姐笑了,从包里拿出百姓大学印的手册,“您看这是百姓大学印的,比您这厚一倍,才五明币一本,还没错别字。您这手册纸薄、错图多,还卖十五明币,这不是坑百姓吗?”
陈纺娘打开账本,更发现了问题:印刷厂去年的“纸张采购费”,比市场价格高两成,供应商是“北湖省昌盛商贸公司”——查工商信息,这家公司的老板,是教务处主任的小舅子。“王经理,”陈纺娘把账本放在桌上,“这采购价为啥比市场高?昌盛商贸公司跟教务处主任啥关系?”
王经理脸色发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随行的监察局都察院专员立刻拿出笔录本,开始记录:“这是典型的‘廉洁风险’,校办企业的采购不公开、不透明,把民生经费变成了‘私人好处’,必须查!”
赵麦围看着堆在角落的错版手册,心里不是滋味:“这些手册要是能好好印,北湖省的农民、苏省的织工,就能少走多少弯路?校办企业不是用来‘赚钱’的,是用来服务百姓的。要是连这点都忘了,这企业办着有啥用?”
第四站:基建工地——工程质量的“优与劣”
学校西侧的“新教学楼建设工地”,是巡视的最后一站。工地门口没有“工程公示牌”,几名工人正蹲在地上抽烟,看到巡视组,赶紧站起来。
“这楼建了多久了?”朱悦薇走过去,摸了摸刚砌的砖墙,手指上沾了一层灰——砖缝里的水泥都没填满,用手一抠就掉渣。
包工头刘老板赶紧过来:“建了半年了,预计明年夏天完工……”
“这样的墙,能抗北湖省的梅雨吗?”朱悦薇拿出工具包里的检测锤,敲了敲墙面,“空鼓率超过三成,不符合民生建筑标准。您看百姓商业综合体的砖墙,用的是南河省的青砖,水泥填缝要‘三抹三压’,哪像您这偷工减料?”
刘老板的额头冒了汗:“这……是学校要求‘赶工期’,所以……”
“赶工期不能降质量!”北湖省矿工周大叔走过来,他在矿上盖过宿舍,最懂工程质量,“俺们矿工宿舍的墙,要抗住矿震,都比您这结实。这教学楼是给学生上课的,要是下雨漏雨、刮风掉砖,伤了学生咋办?”
巡视组还发现,工地的“招标记录”是后补的,中标单位“北湖省建筑公司”,没有民生工程资质,之前还因为“工程质量问题”被处罚过。赵麦围看着没填实的砖缝,想起去年在黄村修灌溉渠的场景:“俺们黄村修渠,村民都去监工,每块砖、每袋水泥都要过秤。汉武大学的基建,要是能让工农代表监工,能出这样的问题吗?”
第五站:反馈会——刀刃向内的“改与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