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论(臣光曰):? 合纵连横(从衡)的说法虽然反复多变(反覆百端),但大体上合纵(六国联合抗秦)是对六国有利的。从前先王建立众多诸侯国,亲近诸侯,让他们通过朝见聘问(朝聘)来互相交往,通过宴会享乐(飨宴)来互相取悦,通过会盟来互相团结,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希望他们同心协力来保卫国家啊。假使六国能够用信义相互亲近,那么秦国即使强横凶暴,又怎么能灭亡他们呢!
那三晋(韩赵魏),是齐国、楚国的屏障(籓蔽);齐国、楚国,是三晋的根基(根柢)。地理形势互相辅助(形势相资),内外互相依靠(表里相依)。所以如果三晋去攻打齐国、楚国,是自己断绝自己的根基;如果齐国、楚国去攻打三晋,是自己拆除自己的屏障。哪有拆除自己的屏障去向盗贼献媚,还说“盗贼将会爱护我而不来攻打我”的道理呢?这难道不荒谬吗(岂不悖哉)!
秦始皇称帝:? 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德行兼备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功业超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于是更改名号为“皇帝”,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布告称为“诏”,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颁布制书说:“死后根据生平行为定谥号,这是让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很没有道理。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朕是始皇帝,后代就按次序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万世皇帝,永远传下去(传之无穷)。”
秦始皇统一后的制度与措施(公元前221年及之后)?
五德终始说与秦朝新制:?
当初,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邹衍创立了关于王朝更替的“五德终始”学说。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齐国人将此学说呈奏给他。秦始皇采纳了这种学说,认为周朝得到的是火德,秦取代周,依循的是水克火的道理,所以秦属于水德。因此开始更改纪元,朝贺都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旌旗、符节、旗帜都崇尚黑色;数字以六为尊贵单位(如符节、法冠皆六寸,车乘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等)。
关于分封制的争论:?
丞相王绾等人提议说:“燕国、齐国、楚国等地距离遥远,不在那里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请求分封各位皇子为王。”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交给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很多,但后来亲属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如今海内仰仗陛下神灵得以统一,都应设为郡县。对于皇子及功臣,用国家赋税重重赏赐他们,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天下没有异心,这才是安定太平的办法。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争不止,就是因为有诸侯王。依靠祖宗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又要重新建立诸侯国,这是在制造战争啊!这样还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
推行郡县制及其他措施:?
于是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置郡守(行政长官)、郡尉(军事长官)、郡监(监察长官)。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熔化铸成编钟的架子(锺鐻)和十二个铜人,每个重达千石(约合今30吨),放置在宫廷中。统一法律、度量衡、车辆轨距标准。将天下豪强富户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居住。
仿建六国宫室:?
秦国原有的宗庙以及章台宫、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每征服一个诸侯国,就仿照该国宫室,在渭水北岸的咸阳阪上进行修建,南临渭水。从雍门向东一直到泾水、渭水交会处,宫殿楼宇、空中走廊(复道)、环绕的亭阁连绵不断。俘获的各诸侯国的美人、钟鼓乐器都安置在这些宫室中。
始皇巡行与封禅(公元前220年 - 219年)?
始皇二十七年(辛巳年,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巡视陇西郡(今甘肃)、北地郡(今甘肃宁夏一带),到达鸡头山(今宁夏六盘山),经过回中宫(今陕西陇县)。在渭水南岸兴建信宫,建成后改名为极庙。从极庙修筑道路直通骊山(秦始皇陵所在地)。建造甘泉宫前殿。修筑甬道(两侧有墙的通道)从咸阳连接到各处。在全国修建供帝王车马行驶的宽阔道路(驰道)。
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年,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向东巡视各郡县,登上邹地的峄山(今山东邹城),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业。随后召集鲁地的儒家学者七十人,到泰山脚下,商议封禅大典的礼仪。儒生们有的说:“古代封禅时,使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蒲车),以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扫净地面祭祀,坐席用草秆编成。”各种议论分歧很大。秦始皇认为这些礼仪难以施行,因此贬退了这些儒生。于是开辟车道,从泰山南坡登上山顶,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德;从北坡下山,在梁父山(泰山旁小山)举行禅礼。封禅礼仪大多采用秦国太祝(祭祀官)在雍城祭祀上帝时的程式,但具体的封藏过程都秘而不宣,世人无从知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