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使在九江驿馆急催英布发兵。随何直闯而入,坐于楚使上席高声道:“九江王已归汉,楚国凭何调兵?”英布愕然。楚使惊起,随何劝英布:“事已挑明,速杀楚使莫令其归,急奔汉营合力抗楚!”英布依言杀楚使,随即出兵攻楚。
楚将项声、龙且进攻九江,数月后龙且击溃九江军。英布欲投奔刘邦,恐楚军截杀,便与随何抄小路归汉。十二月,九江王至汉营。刘邦正伸腿洗脚,召英布入见。英布羞愤欲拔剑自杀;出帐至安排住所,见帐幔、饮食、随从规格竟与刘邦相同,转怒为喜。随后派人回九江接眷属,而楚已派项伯收编九江军,杀尽英布妻儿。使者寻得英布故交近臣,率数千人归汉。刘邦增拨军队给英布,同守成皋。
楚国(项羽一方)多次攻击并夺取了汉军(刘邦一方)运输粮食的甬道,导致汉军粮食匮乏。汉王刘邦与谋士郦食其(yì jī)商议如何削弱楚国的势力。
郦食其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后来封夏桀的后代在杞地;周武王讨伐商纣,后来封商纣的后代在宋地。如今秦朝丧失道德、背弃仁义,侵略吞并各诸侯国,使各国社稷灭绝,让他们的后代连立足之地都没有。陛下您如果能重新分封六国(韩、赵、魏、楚、燕、齐)的后裔为王,那么这些国家的君臣、百姓必定都会感念您的恩德,无不仰慕您的仁义,甘愿做您的臣仆。您的德政和仁义推行开后,您就可以南面称霸了,那时楚国(项羽)必定会恭敬地整衣前来朝拜您。”
刘邦说:“好主意!赶快去刻制六国的王印,先生您就带着印去分封吧。”郦食其还没出发,张良从外面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说:“子房(张良字)过来!有位客人替我出了个削弱楚国的计策。”于是把郦食其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良,问道:“你觉得怎么样?”
张良说:“谁替陛下出的这个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刘邦问:“为什么?”张良回答:“请允许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来为大王分析一下形势(‘借箸’即借筷子比划分析之意)。当初商汤、周武王封夏桀、商纣后代,是因为他们估计自己能掌握这些后代的生死大权;现在陛下您能掌控项羽的生死吗?这是第一个不可行之处。周武王进入殷商都城后,表彰贤人商容住过的里巷,释放被囚禁的箕子,重修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您能做到这些吗?这是第二个不可行之处。周武王曾发放巨桥粮仓的粮食,散发鹿台府库的钱财,用来赈济贫苦百姓;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第三个不可行之处。灭商后,周武王废弃战车改制乘车,倒置兵器用虎皮盖上,向天下表示不再动武;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第四个不可行之处。周武王把战马放牧在华山的南坡,表示不再打仗;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第五个不可行之处。周武王把运输粮草的牛放养在桃林的北边,表示不再需要运输军粮;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第六个不可行之处。天下的游说谋士离开亲人,舍弃祖坟,告别故友,跟随陛下您四处奔走,为的是什么?不过是日夜盼望着能得到一小块封地罢了。如果现在重新分封六国后裔为王,那么天下的游士就会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君王,回到亲人身边,守着祖坟,照顾老朋友,那么陛下您还靠谁去打天下呢?这是第七个不可行之处。况且当前只有楚国最强,如果重新建立的六国又因为力量弱小而去依附楚国,陛下您又怎能让他们臣服呢?这是第八个不可行之处。如果真采纳了这位客人的计策,陛下您的大事就彻底失败了!”
刘邦听完,饭都不吃了,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骂道:“这个书呆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随即下令赶紧销毁那些王印。
荀悦的战略分析(论“形、势、情”)?
史论(荀悦评论):制定策略决定胜负的方法,要领有三点:一叫“形”(总体形势),二叫“势”(具体态势),三叫“情”(人心实情)。“形”,是指整体上得失的大局;“势”,是指面对具体情况的应对措施、进攻退守的时机把握;“情”,是指人的真实意愿和态度是否支持。所以,有时策略相同、事情类似而效果却大不相同,就是因为这三方面的运用不同。
当初,张耳、陈馀劝说陈胜恢复六国,是为了给自己建立盟友;郦食其也建议汉王这样做。之所以献策相同而结果得失迥异,是因为陈胜起义时,天下人都想灭亡秦朝;而楚汉相争时,谁能统一天下还未确定,当时天下人未必都想消灭项羽。所以恢复六国,对于陈胜来说,是增加自己的盟友而削弱秦朝敌人的力量(多己之党,益秦之敌);况且陈胜当时并未独占天下土地(取非其有以与于人),施行的是空头的恩惠却能获得实际的益处(行虚惠而获实福)。但恢复六国,对于汉王刘邦来说,却是割让自己已经拥有的土地去资助潜在的敌人(割己之有以资敌),是设立虚名却招致实祸(设虚名而受实祸)。这就是?事情相同而“形”(总体形势)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