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汉朝是在经历大乱之后建立的,(鉴于周朝后期文饰过度),似乎应当略微减少周朝崇尚文饰的风气,致力于推行夏朝崇尚忠厚朴实的做法。古代的天下,也就是今天的天下,同是这个天下,用古代的标准来衡量今天,为什么相差如此悬殊呢!哪里出了差错导致衰落成这样?想来是在古代的治国之道上有所失误,还是在天理上有所违背呢?天对万物也是有所区别地给予恩惠的:给了它利齿的就不给角,给它装上翅膀的就只让它有两只脚,这表明接受了大利的就不能再索取小利。古代得到朝廷俸禄的人,就不靠体力谋生(指不务农),也不从事工商业(指不经商),这也是接受了大利就不再索取小利,与天的旨意是一致的。那些已经享受了大利益(俸禄)的人,还要去争夺小利益(与民争利),那么老天也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更何况是凡人呢!这就是百姓怨声载道、深感不足的原因啊。有些人自身受到宠爱,身居高位,家庭富裕,享受着丰厚的俸禄,却还要凭借富贵的资本和权力,在下面与百姓争夺利益,百姓怎么能比得过他们呢!百姓的财富一天天、一月月地被剥削侵夺,逐渐陷入极端贫困。富人奢侈浪费,财富多得溢出;穷人生活穷困,愁苦不堪;百姓既然不觉得活着快乐,又怎么能避免犯罪呢!这就是刑罚繁多而奸邪行为却制止不了的原因啊。天子和朝中的大夫们,是下面百姓仰望仿效的对象,是远方之人从四方朝内观望的榜样。近处的人看着你们的行为去模仿,远处的人望着你们的行为去效法,怎么能身居贤人的高位却做出平民百姓追求财利的行为呢!整天惶惶不安只为追求财利,总担心匮乏贫穷,这是平民百姓的想法;整天惶惶不安只为追求仁义,总担心不能教化百姓,这才是大夫应有的想法啊。《易经》上说:‘背着东西的人却乘坐车子(比喻德行不配位),就会招致强盗前来。’乘车是人君子的地位,背负重物是小人的工作。这句爻辞是说,身居君子之位却做平民百姓的事,灾祸必然降临。如果身居君子之位,就该做君子该做的事,那么除了像公仪休在鲁国当宰相时那样的廉洁奉公(不与民争利),就没有别的可做的了!”
“《春秋》所推崇的大一统思想,是天地的永恒法则,是古今的通达道理。如今各家学派主张不同的治国之道,人们发表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张,旨意各不相同,因此君主无法掌握统一的治国思想;法令制度屡次更改,臣民百姓不知道应该遵循什么。愚臣认为,凡是不在《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种经典范围之内的,或者不属于孔子学派的学说,都应一律禁止,不允许它们继续发展传播。这样,那些荒谬邪僻的学说才会消亡灭绝,然后国家的纲纪才能统一,法令制度才能明确,百姓才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汉武帝赞赏董仲舒的对策,任命他为江都国丞相。会稽人庄助也因贤良对策出色,被提拔为中大夫。丞相卫绾上奏:“所荐举的贤良中,有人研习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会扰乱国政,请全部罢免。”奏请获准。
(注:董仲舒早年研习《春秋》,景帝时任博士,言行严守礼法,学者皆尊其为师。任江都相后辅佐易王刘非——武帝骄纵好勇的兄长,以礼法匡正其行,深受敬重。)
春季二月?:大赦天下。
货币政策?:发行三铢钱。
夏季六月?:丞相卫绾免职。丙寅日,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
武帝素来推崇儒学,窦婴、田蚡亦好儒术,二人举荐代郡人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人王臧为郎中令。赵绾奏请修建明堂(朝会诸侯的礼制建筑),并推荐其师申公(鲁地大儒)。秋季,武帝派使者携带贵重礼物(五匹帛加玉璧),用四匹马拉的安稳坐车(安车驷马)隆重迎接申公入京。申公年逾八十,武帝询问治国之道,他答道:“治国不在于说多少话,关键在于实际做得怎么样。”当时武帝正喜好辞藻华丽的文风,听了申公的回答沉默不语,但人已请来,便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安置在鲁王府邸,参与商议明堂、天子巡狩、修订历法、变更车马服饰颜色等事宜。
同年?:内史(京畿长官)宁成犯罪,被处以剃发(髡)戴铁圈束颈(钳)的刑罚。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冬季十月?:淮南王刘安入朝晋见。武帝因刘安是叔父辈且才学出众,对他非常尊重,每次设宴召见谈话,都持续到黄昏后才结束。
(密谈:刘安一向与田蚡交好,此次入朝,田蚡在霸上迎接他,私下说:“皇上尚无太子,您是高皇帝的亲孙子,推行仁义,天下闻名。一旦皇上驾崩,除了您还有谁配继承皇位呢?”刘安大喜,厚赠田蚡金钱财物。)
儒道之争?:太皇太后窦氏喜好黄老道家学说,厌恶儒术。赵绾奏请政事不必再向窦太后居住的东宫禀报。窦太后大怒,斥责道:“他想效仿新垣平(文帝时欺君惑众的方士被诛)吗?”于是暗中搜集到赵绾、王臧贪赃枉法的证据,借此责备武帝。武帝因此废止了修建明堂的计划,所有正在兴办的儒制改革项目都被叫停。赵绾、王臧被交付法庭审讯,后皆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申公也称病辞职归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