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郎耿育上书说:“我听说继承皇统丧失正统(指成帝无子),废弃嫡子(指成帝无子,故无嫡)立庶子,是圣人的法度所禁止,是古今最大的警戒。然而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泰伯),看出父亲想传位给弟弟季历(周文王之父),就坚持退让,委身于吴、越之地,这是权宜之计,不按常规常法行事,把王位让给季历,从而尊崇了圣嗣(周文王),最终拥有天下,子孙继承基业七八百年,功绩冠于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道德最为完备,所以周人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因此世上必定有非常的变故,然后才有非常的谋略。孝成皇帝(成帝)自知没有及时生下继承人,考虑到即使自己最终没有皇子,去世后国家也难以掌控,而权力太重,会被女主(指赵飞燕或未来皇后)控制,女主骄横就会贪欲无穷,少主年幼大臣就不会听命,世上没有周公那样能抱着幼主摄政的辅臣,恐怕会危害国家,倾覆天下。成帝知道陛下有贤明通达的品德,仁孝慈爱的恩情,有独到的远见,内心决断,所以杜绝了后宫(指自己妃嫔)到馆舍生育皇子的可能(指防止再有皇子出生威胁刘欣地位),断绝了因微贱之子(指其他妃嫔可能生子)引起祸乱的根源,一心要把帝位传给陛下以安定宗庙。愚臣既不能深刻援引国家安危的道理,制定确立继承人的大计(指未能阻止成帝选刘欣),又不知道推演宣扬成帝的圣德,完成先帝的遗志,反而在宫内反复查证,暴露先帝私生活的隐私,诬蔑污蔑先帝被迷惑的过失,促成对宠妾(指赵昭仪)嫉妒杀人的诛责(指追究赵氏),这大大违背了贤圣之君的深谋远虑,辜负了先帝忧国忧民的心意!论大德不拘泥于世俗之见,立大功不迎合众人之心,这正是孝成皇帝深思熟虑远超群臣之处,也是陛下圣德隆盛符合天意之处,岂是当世那些器量狭小的平庸之臣所能企及的呢!况且褒扬推广、顺从成全君父的美德,匡正补救、消除既往的过失,是古今通行的道理。事情不在当时据理力争,防祸于未然,却各自顺从旨意阿谀奉承以求容身取宠;皇帝去世之后,尊号已定,万事已毕,才去追究那些无法挽回的往事,揭发宣扬幽深隐秘的过失,这正是我所深感痛心的!希望把此事交给有关部门讨论,假如像我说的那样,就应该向天下公布,使人们都明白先帝立嗣的深意。不然的话,白白让诽谤议论上及山陵(先帝陵墓),下流后世,远传蛮夷,近布海内,这实在不符合先帝托付后事的心意。孝子应该善于继承父亲的遗志,善于完成先人的事业,希望陛下明察!”哀帝也认为自己被立为太子曾得到赵太后(赵飞燕)的帮助,就不再追究此事。傅太后感激赵太后(赵飞燕),赵太后也归心于傅太后,所以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家族都怨恨她们。
丁酉日(四月十八日),任命光禄大夫傅喜(傅太后堂弟)为大司马,封为高武侯。
秋季,九月,甲辰日(九月十七日),虞县(今河南虞城北)落下两颗陨石。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又上奏说:“定陶共皇太后(傅太后)、共皇后(丁姬),都不应该再沿用‘定陶’这个藩国的名称,加到尊号上;车马、衣服都应该符合‘皇’的尊贵身份,设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各自履行职责;还应该在京师为共皇(刘康)建立祭祀庙宇。”哀帝又把此事交臣下讨论,大多数官员都顺从泠褒、段犹的意思,说:“母亲因儿子而尊贵,应该建立尊号以弘扬孝道。”只有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认为不可以。师丹说:“圣王制定礼仪,取法于天地。尊卑有别,是用来端正天地位置的原则,不可混乱。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用‘定陶共’作为称号,是遵循母亲随从儿子、妻子随从丈夫的道理。要设立官吏僚属,车马服饰与太皇太后等同,这不能彰明‘至尊无二上’(最高尊位只有一个)的大义。定陶共皇的称号谥号以前已经确定,按礼义不能再更改。按礼:‘父亲是士,儿子是天子,祭祀父亲时用天子之礼,但代表父亲的尸(祭祀时代表受祭者的活人)穿士的服装’,儿子不能给父亲封爵,是尊重父母的做法。过继给别人做后嗣,就是别人的儿子,所以要为所继承的宗系服最重的丧服(斩衰三年),而降低对自己亲生父母的服丧等级(服一年丧),这是表明尊重本生祖宗而重视正统继承人的道理。孝成皇帝圣恩深远,特意为共王(刘康)立后(指立哀帝),使他能奉承祭祀,让共皇永远成为封国的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经完备。陛下既然继承了先帝(成帝)的大统,身负大宗(成帝一系)的重任,继承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按礼义就不可以再奉祀定陶共皇,把他的神主迁入宗庙祭祀。现在想在京师建立庙宇,而让臣下去祭祀,这就等于祭祀没有主人的神主(指刘康非皇帝,不应在京师立庙)。再者,亲属关系疏远后,宗庙应当毁弃(指刘康非哀帝直系祖先)。白白舍弃一国太祖万世不毁的祭祀,而去就那种没有主人、应当毁弃的不合正统的祭祀,这不是尊崇厚待共皇的做法。”师丹因此渐渐不合哀帝的心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