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日(十二日): 有陨石坠落在陈留郡。
朝廷下诏任命北地郡人梁慬为西域副校尉。 梁慬走到河西时,正赶上西域各国反叛,在疏勒围攻都护任尚。任尚上书朝廷求救,朝廷下诏命梁慬率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的羌人、胡人骑兵五千人急速前往救援。梁慬尚未到达,任尚已经解围。朝廷下诏征召任尚回京,任命骑都尉段禧为都护,西域长史赵博为骑都尉。段禧、赵博据守它乾城。该城很小,梁慬认为难以固守,于是用计说服龟兹王白霸,要求允许汉军进入龟兹城,与他共同守城。白霸同意了,但龟兹的官员和百姓极力劝阻,白霸不听。梁慬进入龟兹城后,立即派将领火速迎接段禧、赵博,合兵八九千人。龟兹的官员和百姓一同背叛了他们的国王,与温宿、姑墨两国数万军队联合反叛,共同围攻龟兹城。梁慬等出城迎战,大败叛军。双方交战数月,叛军败逃。梁慬乘胜追击,共斩杀一万余人,生擒数千人,龟兹局势这才平定。
冬季,十月: 四个州发生大水灾,并降冰雹。
清河孝王刘庆病重: 上书请求死后葬在樊濯宋贵人(其生母)墓旁。十二月,甲子日(疑误,或为薨日): 清河孝王刘庆去世。
乙酉日(疑误,或为罢戏日): 停止演出鱼龙曼延等杂技百戏。
尚书郎、南阳郡人樊准因儒家学风日渐衰微: 上书说:“臣听说君主不可不学习。光武皇帝承受天命,中兴汉室,东征西战,无暇安居,然而仍放下武器,讲论儒家学问;停息战马,谈论圣人之道。孝明皇帝日理万机,事事经心,却特别留意古典,用心于儒家经学,每当举行飨射礼(宴饮与射箭的礼仪)完毕,就端正地坐在那里亲自讲解经书,儒生们一同听讲,四方欢欣。又广泛征召着名的儒家学者,将他们安排在朝廷,每逢宴会便与他们一起讨论疑难,共同探求治国安邦之道。期门、羽林的武士军官,全都通晓《孝经》。教化从皇帝自身开始,推广到蛮荒之地。因此人们谈论盛世时,都推崇永平(明帝年号)年代。如今学者日益减少,偏远地区尤其严重。博士们搁置经书不再讲授,儒生们争相谈论华丽浮夸的词藻,忘记了正直忠诚的本分,沾染了谄媚讨好的言辞。臣愚见认为应颁布圣明的诏书,广泛寻求隐居的贤士,尊崇并进用学识渊博的儒雅之士,以等待圣上将来讲习经学。”邓太后深以为然,下诏:“三公、九卿及中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各自推举隐居之士、大儒,务必选拔德行高尚者,以劝勉后学;精心挑选博士,一定要选到合适的人。”
汉安帝(刘祜)时期(上)
汉殇帝年号沿用:永初元年(丁未,公元107年)
春季,正月,癸酉日(初一): 大赦天下。
蜀郡边境外的羌人归附汉朝。
二月,丁卯日(二十六日): 分割清河国部分土地,封安帝的弟弟刘常保为广川王。
庚午日(二十九日): 司徒梁鲔去世。
三月,癸酉日(初二): 出现日食。
己卯日(初八): 永昌郡境外僬侥部落的夷人首领陆类等率领全族归附汉朝。
甲申日(十三日): 将清河孝王刘庆安葬于广丘,由司空、宗正主持丧事,礼仪规格比照东海恭王刘强。
自从和帝去世后: 邓骘兄弟一直住在宫中。邓骘不愿长久留在宫内,接连请求回家居住,邓太后应允。夏季,四月: 封太傅张禹、太尉徐防、司空尹勤、车骑将军邓骘、城门校尉邓悝、虎贲中郎将邓弘、黄门侍郎邓阊为列侯,每人享有食邑一万户。邓骘因参与决策拥立皇帝有功,增加三千户食邑。邓骘和他的弟弟们推辞谦让,未获批准,于是躲避朝廷派来封爵的使者,辗转前往宫阙上书陈述请求,前后达五六次,邓太后这才应允。
五月,甲戌日(初五): 任命长乐卫尉鲁恭为司徒。鲁恭上书说:“旧制度规定,立秋之日才开始审理轻刑案件。但自永元十五年(103年)以来,提前到了孟夏(四月)。而刺史、太守便借盛夏之月征召农民,拘捕审讯,长期拖延不决。这样上违天时,下妨农事。按《月令》所说‘孟夏判决轻刑’,是指对罪行轻微并已定案的人,不希望让他们长久关押,所以要及时判决。臣愚见认为现在的孟夏判决制度,可以遵循此令(即立秋后判决)。其他案件的审理、拷问、判决,都应在立秋进行。”他又上奏:“孝章皇帝(汉章帝)想帮助三正(天、地、人)的微气(指冬季阳气初生),制定律令,规定审理判决罪案都在冬至之前完成。而有些小吏不与朝廷同心,常在十一月捕捉到犯有死罪的盗贼后,不同是非曲直便立即处死,即使案件可疑,也不再复审更正。可以下令规定,死刑犯的判决,都要等到冬季结束才可执行(即冬至之后,立春之前)。”朝廷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