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押解出城,正值隆冬时节。陈瑜带着枷锁,一步一挨。行至荒山,忽遇大雪。解差躲进山洞取暖,将陈瑜拴在树下。眼看要冻毙在此,忽见山道上来个老僧,手持禅杖,须眉皆白。老僧见陈瑜可怜,脱了袈裟替他披上,又取出葫芦喂他热汤。陈瑜缓过气来,哭诉遭遇。老僧叹道:“施主遭此大难,可愿随老衲往五台山暂避?”陈瑜此时无路可走,只得应允。
原来这老僧竟是五台山文殊院方丈,佛法高深。陈瑜在寺中带发修行,每日听经念佛,渐渐悟透世情。忽一日,老僧唤他至禅房,递过个包袱:“你尘缘未了,且下山去罢。”陈瑜叩谢师恩,下山路上打开包袱,见里面有些银两,并那日所见锦囊。拆开锦囊,内有绢书一封,方才明白前因后果。
却说白芙蓉那日被抢回李府,誓死不从。夜间趁守备松懈,翻墙逃出。想起陈瑜因己获罪,痛不欲生。这日来到江边,正要投水,忽被个老尼拉住:“娘子青春年少,何故轻生?”白芙蓉见是老尼,哭诉遭遇。老尼道:“贫尼是城外水月庵主持,娘子可愿暂避?”白芙蓉绝处逢生,随老尼去了。
这水月庵香火冷清,只有三五个女尼。白芙蓉每日诵经绣佛,暗地里却打听陈瑜消息。忽闻人说陈瑜已冻毙途中,顿时哭得死去活来。老尼劝道:“生死有命,娘子且珍重。”谁知隔墙有耳,这话被个香客听去,报与李衙内。李衙内带人围住水月庵,定要抢人。老尼怒道:“佛门净地,岂容放肆!”李衙内竟令豪奴放火。
正值危急时刻,忽闻马蹄如雷。但见烟尘滚滚,百余铁骑飞驰而来。当先那位将军银甲白袍,厉声喝道:“何处狂徒,敢焚佛寺!”你道这将军是谁?竟是当朝枢密副使韩琦巡边至此。李衙内见势不好,欲要逃走,早被军士拿下。韩将军问明情由,将李衙内押送京师,又赠银重修庵堂。
白芙蓉经历这番变故,心灰意冷,决意削发为尼。老尼却道:“你尘缘未尽,且再等三日。”果然第二日黄昏,有个书生来到庵中。白芙蓉在佛堂添油,抬头一看,不觉啊呀一声——来人竟是陈瑜!原来那日陈瑜下山,途中巧遇韩将军麾下参军,正是旧日同窗。得知白芙蓉在水月庵,急忙寻来。二人抱头痛哭,恍如隔世。
陈瑜取出锦囊中书信,白芙蓉看罢方知,自己原是官家之后。父亲本是御史,因弹劾权贵遭贬,隐姓埋名经商为生。那锦囊中藏着的,是能证明身份的玉牒。恰在此时,京中传来消息,当年陷害白父的权贵已倒台,冤案得以昭雪。韩将军爱惜陈瑜才学,荐他入国子监读书。
次年春闱,陈瑜高中进士。殿试之日,仁宗皇帝见他对答如流,钦点探花郎。时值白芙蓉父冤昭雪,恢复本姓赵氏。仁宗闻此奇缘,特旨赐婚。花烛之夜,陈瑜执着芙蓉手道:“不经风霜苦,怎得梅花香。从今往后,再不相负。”芙蓉嫣然一笑,取出当年那个锦囊,从中倒出两缕青丝,原是二人初见时,各自悄悄藏下的。
此后陈瑜官至礼部侍郎,芙蓉诰封夫人。夫妇二人捐资重修水月庵,又在临安设义学,收养孤贫。每年清明,必至老僧墓前祭扫。这段佳话传遍江南,有诗为证:青衫泪尽见真心,芙蓉劫后遇知音。莫道红尘多磨难,柳暗花明报德深。
喜欢古风故事集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古风故事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