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魏徵点头,“张允济非元宝藏,其倚仗者,非兵甲,非城郭,乃民心与一身之正气。对付此人,大军压境无用,巧言令色亦难奏效。唯有主公以诚相待,亲自现身城下,展露胸襟气度,或许能撼动其心,说服其民。即便一时不能劝降,亦可向天下人昭示主公求贤若渴、仁德爱民之心!此乃千金难买之名声,其利远胜一城一地之得失。”
高鉴听完,沉默良久,目光投向窗外无尽的黑暗,仿佛看到了那座被民心包裹的孤城,看到了城头那个清癯而坚定的身影。终于,他收回目光,眼中已是一片清明与决断,他端起那杯已经微凉的茶,一饮而尽,如同饮下一杯壮行酒,朗声道:
“善!便依先生之策!先生去贵乡,为我舌战群儒,不战而屈人之兵!我去武阳,会一会这位张明府,看看这民心,究竟能否为我所用!”
高鉴提起火钳,拨弄了一下盆中炭火,溅起几点星火,沉吟道:“先生为我谋划,深远至斯,鉴感激不尽。然则,眼下尚有一棘手之事。我军新下武阳诸县,为求速定,皆行军管,以我麾下将士暂摄民政。此非长久之计啊!将士们冲锋陷阵是为所长,这钱谷刑名、安抚黎庶,终究非其本职,长此以往,必生弊病。且强压之下,人心难附。如之奈何?”
魏徵似乎早已料到高鉴会有此一问,他从容地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方缓声道:“主公所虑,正是治国安邦之根本。军政易得,民政难收。欲解此结,需明一理。”
他放下茶杯,目光清明地看着高鉴,语气平和却蕴含着深刻的洞见:“政治上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与天下人为敌。恰恰相反,乃是拉拢一帮人,使其成为拥护你的多数,再打击那一小撮冥顽不灵、阻碍大势的少数。打天下,亦然!核心便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如此,则根基稳固,行事顺畅。”
高鉴闻言,眼中先是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强烈的共鸣与赞赏,他猛地以掌击节,发出清脆的响声,朗声笑道:“妙!妙极!先生此言,真乃拨云见日,一语中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是此理!”
他兴奋地站起身,在火盆前踱了两步,思路豁然开朗:“先生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只依靠自己从魏县带出来的这点班底,更不能将原隋朝的官吏、地方士绅统统视为敌人拒之门外。应当从他们之中选贤与能,只要愿意归附,确有才干者,便可量才录用,许以职位,使其为我所用!如此一来,既能迅速填补治理空缺,稳定地方,又能将这些原本可能成为阻碍的力量,转化为支持我们的根基!是也不是?”
“主公英明,举一反三!”魏徵欣慰地点头,补充道,“不仅要用,更需善用。需明立规矩,赏罚分明,使其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清廉干练、素有威望者,如张允济之流,尤需极力争取。而对于那些劣迹斑斑、民怨沸腾之徒,则需严惩以立威,收揽民心。如此,方可谓之‘团结大多数,打击极少数’,方能在这武阳郡,乃至将来更大的疆域上,建立起稳固的秩序。”
“善!”高鉴心中块垒尽去,只觉眼前一片光明。他端起那杯已经微凉的茶,一饮而尽,如同饮下一杯壮行酒,朗声道:
“便依先生之策!内政之事,即刻着手,甄别官吏,选贤任能!对外,先生去贵乡,为我舌战群儒,不战而屈人之兵!我去武阳,会一会这位张明府,看看这民心,究竟能否为我所用!”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火盆中的炭火,不知何时又添了新炭,燃烧得更加旺盛,噼啪作响,将一室映照得亮如白昼,也仿佛预示着,一条更加广阔、更加波澜壮阔的道路,正在这两人面前,徐徐展开。内政外交,文韬武略,皆在这围炉夜谈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喜欢山河鉴:隋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山河鉴:隋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