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结束后的郡守府书房,仿佛变成了另一个无声的战场。厚重的公文案几上,垒起了两座由考卷堆成的小山。烛火摇曳,映照着高鉴与魏征凝神专注的面庞,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一种近乎肃穆的审阅氛围。批阅这些承载着武阳郡未来将星与能吏希望的答卷,其辛劳与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指挥一场大战。
高鉴与魏征相对而坐,采取了分阅、复核、合议之法。初阅之时,但见字迹五花八门,有工整小楷,亦有歪斜墨团;文辞亦是雅俗并存,有引经据典者,亦有白话直陈者。二人皆非迂腐之辈,深知乱世求才,首重见识与实干,而非单纯文采。他们手持朱笔,如同持着权衡人才的尺与秤,字斟句酌,时而蹙眉,时而颔首,不时在卷旁留下蝇头小楷的批注。
韩景龙的考卷厚实,除却需要奇思巧构的【军械革新策】,其余四题皆作了详尽应答。
其【天下大势策】立足于武阳现状,提出“北联窦以抗隋廷,南结杜以分瓦岗,西守东进,先固根本,再图青兖”之策。文中详细分析了联窦可免腹背受敌,结杜(哪怕只是名义上的遥相呼应)可牵制李密,而在自身实力未丰前,绝不贸然西进触碰洛阳锋芒,应全力向东,夺取相对空虚且富庶的青兖之地作为战略纵深。魏征阅至此,朱笔批曰:“老成谋国,稳中求进,深合时宜。然对窦、杜之野心,尚需预设防范之策。”
其【临阵机变策】则主张“结车阵以为城,强弓弩以挫锋,用地利以限骑,遣死士以扰敌”。建议立刻依托运输车辆结成圆阵,将弓手置于阵心,利用清河附近可能存在的树林、沼泽限制突厥骑兵机动,同时派出少量悍卒趁夜袭扰,打击敌人士气与马匹,迫其久攻不下,自行退却。高鉴看到此处,微微点头,批道:“中规中矩,法度严谨,乃宿将之选。然‘遣死士扰敌’一招,过于行险,若为敌所趁,反损士气。”
其【强军根基策】与【强军祛弊策】更是他的长处,提出的“开源”(鼓励垦荒、官营盐铁、与豪强协商纳粮代役)、“节流”(精简冗员、改革漕运、推行军屯)、“防弊”(严格审计、交叉监督、重惩贪墨)三策,以及整肃军纪的条陈,皆条分缕析,切中时弊,显示出其卓越的后勤管理与治军能力。魏征不禁抚须赞叹:“景龙之才,可为一军之胆,亦堪一方之任。”
张定澄的答卷同样涵盖了四题,其风格与韩景龙迥异,带着浓厚的实战派色彩与辗转多方的独特视角。
他的【天下大势策】别具一格,指出“窦建德善纳士而根基未固,李密势大然内部倾轧,杜伏威悍勇却失之残暴”。他建议高鉴,在战略上可效仿窦建德招揽士人,但在具体策略上要“外示以弱,内修其实,广布恩信,缓称王号”,尤其强调要利用自己在隋军中旧有的关系,对周边郡县守将进行渗透与策反。高鉴看到此论,眼中精光一闪,批注:“知彼知己,视角独特,尤重人心向背与谍报之用,此诚景龙所不及处。可委以方面之任,独当一面。”
他的【临阵机变策】更是狠辣果断,主张“示弱诱敌,预设陷跛,集中劲弩,先伤其马”。建议佯装溃退,将突厥骑兵引入预设的、撒满铁蒺藜或挖掘了陷坑的区域,待其队形混乱、速度大减时,集中所有强弓硬弩,不射人,专射马。“突厥骑士虽精,落马则威力大减,我军再以步卒结阵反击,可获奇功。”魏征阅之,沉吟片刻,批曰:“剑走偏锋,险中求胜,非大智大勇者不可为。然若敌将谨慎,此计难成。可用,但需慎用。”
他的【强军根基策】与【强军祛弊策】则结合了隋军正规制与义军灵活性的特点,提出的方案既有章法,又不失变通,显示出其融合不同体系经验的潜力。
王云垂的答卷,正如其人在贵乡城接手防务时的表现一样,中规中矩,稳妥有余,而锐气稍逊。他选择了【临阵机变策】和【强军根基策】。
其【临阵机变策】的思路与韩景龙类似,主张“抢占有利地形,结硬寨,打呆仗”,强调步步为营,依靠阵型和纪律抵消骑兵优势,通篇透着谨慎。虽无纰漏,但也缺乏刘苍邪那样的战场急智或张定澄的奇诡之谋。高鉴批道:“持重老成,可行稳妥。然为将者,不可一味求稳,当有临机决断之魄力。”
其【强军根基策】则写得颇为扎实,提出的开垦、节流等条目清晰,可见其办事认真,但创新之处不多,多是执行层面的细化。魏征批注:“勤恳务实,堪当守成。然开拓进取,非其所长。可用为方面之守,或辅佐主将料理常务。”
刘苍邪只答了两题。【临阵机变策】写得极为出色,充满了战场上的血腥悍勇与直觉般的敏锐。他提出“抢占高地,立硬寨,掘壕沟,布拒马”,强调利用地形抵消骑兵冲击优势,并主张“选锐卒三百,持长矛大斧,伏于侧翼,待敌攻寨受挫,从其肋部猛击”。文字质朴,却杀气腾腾,画面感极强。高鉴看得血脉贲张,批道:“真虎将也!临敌机变,深得三昧!此策若行,突厥五百骑若强攻,恐尽陨于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山河鉴:隋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山河鉴:隋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