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乡城的春日,较之去岁寒冬,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暖意,连带着郡守府书房内凝滞的空气,也似乎活络了几分。然而,端坐于主位的高鉴,眉宇间却无半分松懈,反比直面千军万马时更为沉凝。案几之上,并非舆图兵刃,而是厚厚几摞墨迹犹新的考卷,以及一卷摊开、墨迹淋漓的军制改革草案。烛火跳跃,映照着他深邃的眼眸,那里翻涌着比战场更为复杂的风云,如何将麾下这支成分驳杂、建制初立的队伍,锻造成一把足以劈开乱世迷障、问鼎天下的锋利之刃。
阅卷之事虽已尘埃落定,各人才具高下、禀性特质,如同清晰的脉络印入高鉴心中。同时下令将部分优秀答卷(隐去姓名)抄录公示,但不附朱批点评,张榜于各营、各衙署之外。此令一出,三军哗然,文吏震动。公开,意味着公平,意味着机会均等,更意味着主公高鉴决心打破论资排辈、门第出身的决心,唯才是举,绝非空谈!榜下有惊叹,有惭愧,有不服,更有看着其他人的答卷,看得面红耳赤者如赵鸿永,暗自发誓要啃下那些天书般的兵法典籍。一股无形的、积极向上的压力,开始在武阳军政体系内悄然流淌。
然而,高鉴深知,甄别人才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良才美质嵌入一个高效、稳固的组织框架,才是真正的考验。原有的军制,起于高鸡泊草创,成于流亡转战,虽经魏县整顿,仍带着浓厚的草莽气息与临时拼凑的痕迹。营头大小不一,指挥层级在急速扩张后已显臃肿迟滞。如今坐拥武阳一郡,兵员逾万,目光更需投向未来的山东乃至天下,一套能够支撑大规模、正规化作战的全新军制,已是势在必行。
故此,他召来了麾下如今最为倚重的四位核心:沉稳干练、总揽军务的韩景龙;悍勇绝伦、锋锐无匹的刘苍邪;新近归来、兼具隋军规范与实战阅历的张定澄;以及虽不直接统兵,却洞明大势、智谋深远的魏征。
书房内,炭火毕剥,茶香袅袅,却驱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与期待。
高鉴将手中的军制改革草案推向案几中央,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人,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阅卷已毕,人才雏凤清声,令人欣喜。然,玉不琢,不成器;兵不编,不成军。我军起于行伍,辗转至今,旧制已不堪重用。如今武阳初定,东进在即,若无一套符合作战、利于扩张、权责分明的新军制,纵有十万兵士,亦是一盘散沙。今日请诸位来,便是要议定这强军之基、筋骨所在!”
魏征首先开口,他轻轻抚过草案卷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主公此举,实乃谋及深远。夫治国者,必先治军;治军者,必明纲纪。纲纪之要,首在编制。昔孙子云:‘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我军目下,各营兵额参差,多者逾千,少者不足四百,号令不一,调度维艰。确需一番大刀阔斧的整顿,方能如臂使指,凝聚全力。”
韩景龙接口道,语气带着一贯的务实:“魏先生所言极是。末将平日调度,深感旧制之弊。尤其是张将军率部来归后,兵力虽增,指挥层级却未随之明晰,有时一令下达,需辗转多处,贻误战机。确需确立一套标准划一、上下贯通的新章法。”他看向张定澄,颔首致意。
张定澄微微欠身,沉吟道:“末将在隋军之中,所见编制虽显僵化,然号令清晰,层级分明,亦有可借鉴之处。譬如各层级副职、僚属之设,虽增冗员,却能分主官之劳,专精事务。我军若想长远发展,此等细分工,不可或缺。”他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一个关键点:专业化与分工。
刘苍邪则更关注实战效能,他浓眉一扬,声若洪钟:“俺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弯弯绕!俺就觉得,新的编制必须保证冲起来快,打起来狠!什么营、厢、都,名头俺不管,但到了战场上,命令必须能最快下到俺这刀尖上!还有,辅兵、匠营、医官这些,也得跟得上,不能总让弟兄们带伤拼命,家伙坏了没处修!”他的话质朴,却直指后勤、支援体系与作战体系协同的核心。
高鉴认真听着每一位心腹的见解,眼中赞赏之色愈浓。这正是他需要的,既有高屋建瓴的规划,也有脚踏实地的问题,更有来自不同视角的补充。他伸出手指,点在那份草案之上,开始详细阐述他的构想:
“综合诸位之见,及我连日思虑,新军制之基,仍沿用我等熟悉之伍、伙、队、营、厢、都六级,此乃经战火检验之骨血,不宜轻动。然,在此之上,增设‘军’之编制!”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开创历史的决断:“一‘军’,下辖两个‘都’,兵额五千!设兵马使一员,为军之主将,总揽全军作战、训练、赏罚!待日后势力壮大,再正式赐号将军,名正言顺!”他目光扫过韩、刘、张三人,此言无疑是对他们未来地位的期许。“设兵马副使一员,为副职,专司协助军使管理日常军务,督察训练,战时亦可分领一都作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河鉴:隋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山河鉴:隋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