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麦香钻进帐篷,李铮揉了揉眼睛,伸手摸向枕边的环首刀——刀身刻着“铁林军”三个字,凉得像阴山的石,但握在手里却烫得像火。他掀开帐篷门帘,晨光正好洒在“铁林军”的军旗上,旗角猎猎作响,远处的屯田区里,汉匈百姓正一起锄草,阿古达举着竹简,踮着脚教匈奴小孩写“麦”字,那小孩的手指沾着泥,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麦”,惹得周围人笑出声。
“将军,该去阴山堡了。”老周扛着把木尺站在帐篷外,脸上沾着夯土,“阿史那说,箭楼的地基已经打好了,就等你去看。”
李铮点头,抓起桌上的羊皮地图——地图上用红笔圈着几个点,从东到西,沿着阴山脚下,依次是“屯田堡”“学堂堡”“阴山堡”,像一串明珠,串起北疆的防线。他翻身上马,黑马“踏雪”嘶鸣一声,朝着阴山方向奔去。
阴山堡的工地一片繁忙。夯土的号子声、砌石头的敲击声、工匠的吆喝声混在一起,汉人的夯土杵和匈奴的石锤一起起落,把地基砸得结结实实。阿史那光着膀子,手里拿着块石头,正和老周争论箭楼的高度:“汉人的箭楼太高,匈奴的马能跳过去!得加一层护墙,用石头堆,比夯土结实!”
老周抹了把汗,指着图纸:“你看,这箭楼是三层,每层都有箭孔,护墙加在第二层,用匈奴的‘狼爪石’,锋利得很,马踩上去会崴脚!”
李铮笑着走过去,拍了拍两人的肩膀:“你们俩倒会取长补短。”
阿史那回头,露出一口白牙:“将军,这箭楼是汉匈合制的——底层用汉人的夯土,防骑兵冲撞;上层用匈奴的石头,防火箭焚烧;护墙用‘狼爪石’,是我从匈奴部落里带来的,比汉人的青砖还硬!”
老周补充:“还有护城河,用阴山的溪流引过来,宽三丈,深两丈,里面放了匈奴的‘铁刺’——用汉人的精炼铁做的,尖得能扎穿马掌!”
李铮蹲下来,摸了摸刚夯好的地基——土是汉人的“三合土”(石灰、黏土、沙子),混着匈奴的“羊脂”(用羊油熬的,增加粘性),摸起来像块硬石头。他抬头望着正在搭建的箭楼,两层已经起来了,每层都有三个箭孔,朝着不同的方向,能覆盖周围三里地。“好,”他说,“等阴山堡建好,就是北疆的铁壁,伊稚斜的游骑再想来抢麦子,得先问问这箭楼的箭答应不答应!”
旁边的工匠们欢呼起来,汉人喊“将军威武”,匈奴人喊“李铮赛过单于”,声音撞在阴山的崖壁上,传得很远。
从阴山堡回来,李铮直接去了飞骑营的训练场地。飞骑营是铁林军的机动兵团,由汉人、匈奴人、归附的羌人组成,每人一匹战马,装备汉匈合制的“合甲”(札甲外面套匈奴皮甲)、复合弓(桑木弓身缠匈奴牛筋)、环首刀(精炼铁加陨铁)。此时,他们正在训练“步骑协同”:盾牌兵排成方阵,举着“铁林盾”(匈奴黄牛皮加汉人的铁皮),挡住“模拟匈奴游骑”的冲击;游骑兵绕到方阵后面,用复合弓射“游骑”的马腿;弓箭手站在方阵中间,对着“游骑”的咽喉放箭。
稽粥骑着黑马,手里拿着面红旗,大声喊:“左边!游骑从左边冲过来了!盾牌兵往左移!游骑兵绕后!”
盾牌兵听到命令,迅速调整阵型,左边的盾牌举得更高,挡住“游骑”的弯刀;游骑兵催马向前,手里的复合弓射出一箭,正好射中“游骑”的马腿——那是个草人,马腿上挂着个铃铛,铃铛一响,就代表击中。
李铮望着训练中的士兵,嘴角露出笑意。飞骑营的士兵们,不管是汉人还是匈奴人,都穿着一样的“合甲”,戴着一样的头盔(汉人的铁盔加匈奴的皮护耳),动作整齐得像一个人。他想起去年刚组建飞骑营时,汉人士兵嫌匈奴人的马镫太“简陋”,匈奴士兵嫌汉人的复合弓太“重”,现在倒好,汉人士兵学会了用匈奴的牛筋弓弦,匈奴士兵学会了用汉人的“三点一线”射箭法,连说话都带着对方的口音。
“将军,”稽粥跑过来,手里拿着个马镫,“你看,这是阿史那改的,镫身用榆木,外面包了层匈奴皮,比之前轻了半斤,还不磨腿!”
李铮接过马镫,摸了摸上面的皮——是匈奴的黄牛皮,用汉人的“浸油法”处理过,又软又韧。他翻身上马,踩了踩马镫,感觉比之前稳了很多:“好,让所有飞骑营的士兵都换上这个马镫,下次训练,我们模拟长途奔袭,跑五十里!”
稽粥点头,转身去传达命令。李铮望着远处的训练场地,突然想起去年石敢来的时候,质疑他“私造兵器”,现在,这些兵器已经成了铁林军的“招牌”:合甲比纯札甲轻五斤,比纯皮甲结实三倍;复合弓比汉人的弓轻两斤,拉力大三成;环首刀能削断匈奴的骨箭,还不会卷刃。这些兵器,都是汉匈工匠一起琢磨出来的,比任何单一民族的兵器都好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铁骑朔风:我在汉匈当战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铁骑朔风:我在汉匈当战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