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服务中心里,还有几位老人正在接受 “灵韵理疗”。理疗师用蕴含灵韵的手法,为老人按摩穴位,帮助他们疏通经络。72 岁的刘奶奶,正闭着眼睛享受理疗,脸上露出舒适的笑容:“以前我经常头疼,按摩也不管用,现在做灵韵理疗,每次做完都觉得浑身轻松,头疼再也没犯过。”
社区的公告栏上,贴着最新的 “修仙启蒙课程表”,上面写着 “基础吐纳课”“太极灵韵拳”“灵韵理疗体验” 等课程,旁边还贴着居民们的修炼心得 —— 灵韵正让社区变成 “康养修炼场”,让老人们在邻里相携中,享受灵韵带来的安康。
田间:灵韵助农减劳作,丰收之余悟灵流
华南的稻田里,正值收割季节,农夫们却不像往年那样忙碌。他们手里拿着 “灵韵镰刀”,镰刀泛着淡淡的金色灵韵,割稻子时毫不费力,连稻穗上的灵韵都不会被破坏。
农夫陈大叔,正用灵韵镰刀收割水稻。他轻轻一挥镰刀,一束水稻就整齐地倒下,灵韵顺着镰刀蔓延到稻穗上,让稻粒更加饱满。“以前割一亩稻子要一天,现在用灵韵镰刀,两个小时就能割完,” 陈大叔笑着说,“而且灵韵还能让稻子储存时间更长,以前割下来的稻子放半个月就发霉,现在放一个月都没问题。”
稻田旁边的灵韵灌溉渠里,水流泛着淡淡的青色灵韵,顺着渠道缓缓流入田间。陈大叔的儿子小陈,正操控着灵韵灌溉阀,调节水流的大小。“这灵韵灌溉阀是去年装的,” 小陈说,“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守在田里,只要用手机操控,就能调节水流,还能监测土壤的灵韵浓度,什么时候该浇水、该加多少灵韵,手机上都有提示,比以前省心多了。”
收割完的稻田里,几位农夫正坐在田埂上休息,吃着灵韵饭团。饭团里的米饭是用灵韵大米做的,还加了灵韵青菜和灵韵鸡蛋,吃一口,能感觉到灵韵在体内滋养着身体,驱散劳作的疲惫。“现在不仅农活轻松了,连吃饭都能修炼,” 陈大叔笑着说,“我现在每天在田里劳作,顺便吸收灵韵,体质比去年好了不少,以前扛一袋稻子都费劲,现在扛两袋都不喘气。”
田埂边的灵韵监测牌上,显示着稻田的灵韵浓度、土壤湿度等数据,旁边还贴着 “修仙助农指南”,教农夫们如何在劳作中吸收灵韵、提升体质 —— 灵韵正让 “田间劳作” 变成 “修炼日常”,让农夫们在丰收之余,也能踏上修仙之路。
家庭:灯下修炼伴家常,灵韵融家暖人心
华北的一个普通家庭,晚上的饭桌上,摆着灵韵米饭、灵韵炒青菜、灵韵鸡汤。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着白天的趣事,饭香中夹杂着淡淡的灵韵气息。
父亲老周,正给女儿夹了一块灵韵鸡肉:“多吃点灵韵鸡肉,能增强体质,明天上学才有精神。” 女儿小周点点头,咬了一口鸡肉,鸡肉鲜嫩多汁,还带着一丝灵韵的清甜。“爸爸,今天我们班有三个同学已经能操控灵韵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们一样啊?” 小周好奇地问道。
老周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别急,只要你每天坚持练习吐纳诀,很快就能操控灵韵了。爸爸以前也感知不到灵韵,现在不也能在泡茶时,让灵韵融入茶水了吗?”
吃完饭,老周坐在客厅的灵韵沙发上,拿出 “灵韵功法手册”,开始练习 “基础灵韵操控”。他双手结印,指尖泛出淡淡的金色灵韵,慢慢将灵韵注入面前的茶杯中,茶杯里的茶水泛起涟漪,灵韵在茶水中形成一个小小的漩涡。
妻子李阿姨,则在厨房里收拾碗筷。她用灵韵抹布擦拭桌子,抹布上的灵韵能自动分解油污,不用洗洁精,桌子就擦得干干净净。“以前收拾厨房要半个小时,现在用灵韵抹布,十分钟就能搞定,” 李阿姨笑着说,“而且灵韵抹布还能自动杀菌,厨房再也没有蟑螂、蚂蚁了。”
女儿小周,坐在书桌前,一边写作业,一边练习 “灵韵专注力”。她能感觉到,灵韵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安静的 “小空间”,让她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以前要一个小时才能写完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能完成,而且正确率也提高了不少。
客厅的灯光泛着淡淡的灵韵光泽,照亮了一家人温馨的日常 —— 灵韵没有改变家庭的温暖,反而让这份温暖多了几分修仙时代的希望与活力。
灵气潮覆盖华夏的第一个周年,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只有百姓生活中这些细碎而真实的变化。市集里的灵韵蔬果、校园里的吐纳稚子、社区里的康养老人、田间的劳作农夫、家庭里的修炼日常…… 这些场景共同证明,全民修仙计划的第一阶段已扎实落地 —— 灵韵不仅滋养了华夏的土地,更滋养了华夏百姓的生活,为接下来的修仙普及,铺就了一条充满烟火气的道路。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叶尘与八女的默默耕耘。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走遍华夏的每一个角落,调整灵韵节点、普及修仙知识、解决民生难题,让灵韵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当百姓在日常中感知灵韵、在生活中修炼成长时,全民修仙的根基,已在华夏大地上深深扎根。
本章完
喜欢带着八位嫂嫂流放请大家收藏:(m.20xs.org)带着八位嫂嫂流放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