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战事的余波渐平,朝堂的目光重新聚焦于内政建设。而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随着工部与将作监有计划的推广,在汴京乃至更广阔的州郡蔓延开来,其源头,正是那效率倍增的三锭脚踏棉纺车与飞梭。
这一日,赵佶难得清闲,在梁师成及几名便装侍卫的陪同下,信步走入汴京西城一处名为锦绣坊的织户聚集区。往日里,这里充斥着单调而急促的投梭声与妇人们疲惫的叹息。然而今日,传入耳中的却是另一种节奏——更加轻快、连贯,甚至带着几分欢愉的“嗡嗡”声与机杼撞击声。
只见不少织户门前,妇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需要双手来回抛掷沉重的木梭,而是坐在改良后的织机前,双脚规律地踏板,带动综片上下交替,手中只需轻轻拉动一个精巧的、带着滑轮的小木匣(飞梭),那纬线便如同被施了法术般,迅捷地在经线间穿行!织布的速度,肉眼可见地快了一倍不止!
而在一旁纺纱的区域内,更令人惊奇。以往一人一日最多纺纱四五两,还需全神贯注。如今,那新式的三锭纺车,由一个妇人用脚驱动,双手却能同时照料三根棉条,纱锭飞转,棉纱如同有了生命般自动缠绕上去!效率何止倍增!
赵佶驻足于一户正在使用新式织机的匠人家门前,那家的男主人是个四十余岁的织工,名叫王老实,此刻正看着自己妻子和女儿操作新机,脸上乐开了花。
“老丈,看你这神色,今年光景想必不错?”赵佶微笑着搭话,语气平和如同寻常路人。
王老实见赵佶气度不凡,虽不识得是天子,也知是贵人,连忙恭敬地回道:“贵人明鉴!托官家的福,今年这日子,可是大不同了!”
他指着那飞梭织机,兴奋地介绍:“您瞧这‘神仙梭’,是官府推广的新家伙什儿!以往俺婆娘一天累死累活,也织不出几尺布。现在好了,用上这梭子,一天能织的布多了近一倍!还省力气!”
他又指向旁边嗡嗡作响的三锭纺车:“还有那纺车,更是了不得!俺家丫头一个人,如今纺的纱比以往她娘和她两个人纺的还多!这……这简直是点石成金的神仙法术啊!”
赵佶故作好奇地问:“哦?这新家伙什儿,价格不菲吧?寻常人家可用得起?”
王老实连连摆手:“用得起!用得起!官府有令,头一批新机,可以由将作监下属的官营作坊租用,也可以用旧机折价换新!俺家就是把两台老掉牙的织机抵了,再加了点钱,就换回了这新织机和纺车!听说往后还能分期付款呢!官家仁德,真是念着咱们小民哪!”
旁边另一户织户也凑过来插话,脸上满是感激:“可不是嘛!布织得多了,卖的钱自然就多。以往交了税赋,也就勉强糊口。如今啊,家里不仅能吃饱饭,隔三差五还能见点荤腥,娃儿也能送去蒙学堂认几个字了!这都是官家新政带来的实惠!”
“就是就是,”一个老妇人抹着眼泪,“以前纺纱织布,眼睛都快熬瞎了,也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好了,活计轻省了,收入还多了……官家万岁,真是活菩萨啊……”
听着这些朴实的织工、妇人们发自肺腑的感激和洋溢着希望的话语,赵佶心中亦是一阵欣慰。他深知,真正强大的国力,不仅仅在于坚船利炮,更在于这市井巷陌间蓬勃的生机与百姓脸上满足的笑容。
梁师成在一旁低声道:“大家,据工部统计,自新式纺车、织机在汴京及周边推广以来,棉布、丝绸产量已增三成有余,价格有所下降,民间用布更广。而织户收入普遍增加,市面也因此更显繁荣。此乃陛下泽被苍生之实政也。”
赵佶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这忙碌而充满活力的锦绣坊。机杼声声,不再是生活的重负,而是变成了财富与希望的乐章。他仿佛看到,无数个如同王老实一样的家庭,正因为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革新,而悄然改变着命运。
“科技之用,在于利民。”赵佶轻声对梁师成道,“传朕的意思给苏启明和宇文恺,新式纺车织机的推广,还需加快。不仅要让汴京的织户受益,更要让这天下的百姓,都能穿上更便宜、更暖和的衣裳。”
“老奴遵旨。”
离开锦绣坊时,赵佶的心情格外舒畅。
喜欢宋骑天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宋骑天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