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正蹲在一块新分的土地上,手里捧着一把泥土,放在鼻子下闻了又闻。
那老者正是从东北逃亡而来的张老栓。
他身后放着一袋土豆种薯,还有一件崭新的棉衣。
李信走上前。
“老人家,这土好吗?”
张老栓听到问话,抬起头,浑浊的眼睛看清来人后,立刻激动地要跪下。
“汉王!”
李信抢先一步扶住了他。
“老人家,说了不许跪。”
“汉王啊,这……这地,真给俺们了?”
张老栓的手还在颤抖,他指着那块刚刚用木桩标记出来的土地。
“真给了。好好种土豆,秋后收成了,这地就是你的,以后传给你儿子,传给你孙子。”
李信的话,让张老栓的眼泪再也止不住,顺着脸上的沟壑流了下来。
“俺……俺在家乡,给地主当了一辈子佃户,做梦都想有块自己的地。没想到,这辈子快到头了,让汉王给圆了梦。”
他哭着哭着,又笑了。
“俺们都听说了,清廷把乌苏里江东边的地都割给罗刹鬼了。俺们没家了,是汉王您收留了俺们,给俺们吃,给俺们穿,还给俺们地种。”
“汉王的大恩大德,俺们这十几万张嘴,一辈子都报答不完啊!”
李信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好过日子,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看着张老栓千恩万谢地扛着种薯去田里,李信沉默了片刻,才对身边的陈敬之开口。
“敬之,你都看到了。”
“看到了。”
陈敬之点点头。
“民心可用。”
“不止是民心。”
李信的脚步停在一片空地上,那里聚集着上百个无所事事的青壮男子。
他们吃饱了饭,领了衣物,却没有活干,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蹲着闲聊,或茫然地看着远方。
“他们有力气,有血性,从千里之外逃到这里,不是为了混吃等死。”
李信缓缓说道。
“清廷丢了土地,更丢了人心。我们给了他们活路,他们就会用命来回报我们。但光有地还不够,这么多人闲着,迟早要出乱子。”
陈敬之向前一步,拱手道。
“王爷,属下正有此意。流民之中,青壮甚多,与其让他们闲散度日,不如加以利用,充实我汉军军力与工坊人力。”
“说下去。”
“属下以为,可推行‘半兵半农’之策。”
陈敬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从流民青壮中招募新兵,农忙之时,准其返乡耕作,保障粮食生产。农闲之时,则归队操练,锤炼战力。”
“如此一来,兵农合一,既不耽误生产,又能迅速扩充兵员。”
“四川的贺连山将军已经来报,他在成都设立招兵台,响应者云集。南镇军团不过一月,已从六万人扩充至八万。他正是采用了‘三老兵带一新兵’的模式,新兵训练卓有成效。”
李信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这个法子好。”
“此外,对于那些有手艺的工匠,如铁匠、木匠,可招募进入大汉矿业公司与大汉电信公司下属的工坊。”
陈敬之继续补充。
“工坊同样可实行‘轮班制’,一半工匠务工,另一半则轮流帮助乡里耕作,确保无人因工误农。”
“准了。”
李信当即拍板。
“就按你说的办。你立刻草拟一份详细的章程,在陕甘川三地所有流民安置点推行。”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两条。
“第一,所有流民子女,无论其父母是务农、从军还是做工,一律可免费入蒙学读书。”
“第二,所有参与征兵与招工的家庭,若有病患,由张济的医疗队优先救治,费用全免。”
“王爷深谋远虑,此举必能让流民彻底归心。”
陈敬之由衷地赞叹道。
命令很快传达下去。
当招兵与招工的告示贴遍了整个安置点时,那群原本无所事事的青壮男子们,瞬间沸腾了。
“当兵!俺要去当兵!汉王给俺地,俺就得替汉王守着这地!”
“俺是铁匠,俺去工坊!听说进了工坊,每月还有工钱拿!”
“娃能免费上学?真的假的?俺也要报名!”
报名处瞬间被围得水泄不通。
短短几天之内,西安东郊这一个安置点,就有超过五千名青壮报名参军,三千多名工匠被招入各个工坊。
整个安置点,从原本的死气沉沉,变得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九月下旬,秋收的号角尚未吹响,但陕甘川广袤的土地上,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生长。
超过五万名曾经流离失所的百姓,穿上了汉军的军装,走进了轰鸣的工坊。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热血,为这个新生的政权,浇筑着最坚实的根基。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一件件棉衣,一碗碗汤药,与那一纸写着他们自己名字的地契。
为了让大家早点看到新剧情,作者正马不停蹄地赶稿更新,不敢有丝毫怠慢!还请各位朋友多留下催更和书评,每一份反馈都让我特别珍视,在这里万分感谢大家的支持!
喜欢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请大家收藏:(m.20xs.org)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