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建省的框架一定,具体的执行细则便立刻提上了日程。在李信看来,土地和架构都只是骨架,真正能让这片广袤土地活起来的,是人。源源不断的人口,才是巩固边疆、发展经济的根本。
“王砚,流民西迁的政策,民政部做得怎么样了?”在行政总院的会议上,李信直接点名。
民政部主官王砚立刻起身,手中拿着一份厚厚的卷宗:“回王上,政策已经拟定。我们参考了历朝历代的屯边政策,结合我大汉目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优待、保障、激励’三结合的迁徙方案。”
“说说看。”李信很感兴趣。
“首先是优待。”王砚翻开卷宗,“凡是自愿迁往安西、西疆、南疆、北疆四省的百姓,无论原籍何处,一律免除五年的赋税。抵达目的地后,以户为单位,保底分发二十亩无主荒地,外加五十斤土豆种薯。若家中有壮丁,还可以申请更多的土地。”
这个政策很有吸引力。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流民来说,土地和免税,就是天大的恩惠。
“其次是保障。”王砚继续说道,“从关中到西域,路途遥远,我们计划沿途设立驿站,每隔一百里就有一个。这些驿站不仅提供免费的食宿,更重要的是,张济副部长已经协调了医学院,每支迁徙队伍都会配备一支医疗团队,随队出发,专门负责防治水土不服和各类疫病,确保百姓能安安全全地抵达。”
李信点了点头,看向一旁的民政部副部长张济。张济连忙补充道:“王上放心,药材、郎中都已备好。我们还专门印发了简单易懂的防疫手册,教导百姓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大规模疫情的发生。”
这一点至关重要。古代大规模人口迁徙,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盗匪,而是疾病。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最后是激励。”王砚的声音提高了一些,“为了鼓励更多人西迁,我们还规定,凡是在西部开垦土地、兴修水利、繁育人口有突出贡献的家庭,地方官府可以给予额外的田地或物资奖励。三年后,若能达到一定的产粮标准,还可授予‘拓荒模范’的称号,其子女在入学、参军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李信听完,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这套政策考虑得很周全,既有眼前的实惠,又有长远的激励,不是简单粗暴地把人赶过去就完事了。
“很好,就按这个办。立即将告示张贴出去,尤其是在那些流民安置点,要派专人去宣讲,把好处说明白,讲透彻。”李信拍板道,“我们不搞强制,一切全凭自愿。但我相信,只要百姓看到了活路,他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告示很快就贴满了西安城内外,以及陕甘各地流民聚集的营地。
“听说了吗?汉王要送咱们去西边种地!”
“真的假的?还分地?分二十亩?”
“不止呢!还免五年的税,路上管吃管住,还有大夫跟着!”
在西安城东的一处流民安置点,一群刚从东北逃难过来的流民围着告示,议论纷纷。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却闪烁着一丝久违的光亮。
一个名叫张老栓的汉子,约莫五十来岁,挤到前面,让识字的人给他念了一遍又一遍。他原本是赫哲族人,家就在黑龙江边上,靠打渔为生。可罗刹人来了之后,烧了他的房子,抢了他的渔船,还杀了他唯一的儿子。他带着老婆孩子,一路从白山黑水逃到关内,本以为能有个活路,没想到清廷腐败,根本不管他们这些流民的死活。
“我去!”听完宣讲官吏的解释,张老栓当即嘶哑着嗓子喊道,“俺报名!去西部!”
周围的人都静了下来,看着他。
张老栓通红着眼睛,大声说道:“待在这里是等死,回东北老家也是死!罗刹人不是人,他们是魔鬼!清廷的狗官更靠不住!汉王给咱们地,给咱们粮,让咱们有活路,为啥不去?到了西边,离那些天杀的罗刹人远远的,咱们凭自己的力气开荒种地,不比在这儿等死强?”
他的一番话,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是啊,与其在这里苟延残喘,不如去为一个明确的希望拼一把。
“俺也去!”
“算我一个!”
“带上俺全家!”
人群一下子沸腾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涌向负责登记的官吏。张老栓是第一个按下手印的。他看着自己黑乎乎的指印按在“自愿迁徙”的文书上,心里突然踏实了。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在遥远的西部,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土豆苗正在茁壮成长。
仅仅三天时间,首批报名的流民就超过了一千人。
十月三十日,西安城外,一支特殊的队伍整装待发。一千多名流民换上了统一发放的粗布新衣,虽然依旧瘦弱,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的身边,是满载着粮食、种子和药品的马车,队伍前后,还有一队队荷枪实弹的镇西军士兵护送。
交通部长沈明亲自来为他们送行。他对负责护送的军官再三叮嘱:“路上的安全就交给你们了。记住王上的话,这些百姓,是我大汉未来的根基,一个都不能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请大家收藏:(m.20xs.org)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