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下旬,洛阳城北风呼啸。
王砚站在残破的城楼上,望着满目疮痍的古都,心里五味杂陈。脚下的青砖碎裂,混杂着干涸的暗红色血迹,空气中还飘荡着一股烧焦的木头和淡淡的血腥味。城里,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和无家可归的流民。那些人蜷缩在墙角,用麻木、警惕的眼神打量着他和身后这支穿着崭新军服的队伍。
这些眼神,王砚再熟悉不过了。从陕西到甘肃,再到如今的河南,他一路走来,见过的太多了。这是一种被压榨、被欺骗、被抛弃后,对任何穿官府的人都抱有的本能的不信任。
“大人,咱们的《中原安民令》已经刻印好了,随时可以张贴出去。”一名随行的民政部干事走到他身后,低声禀报。
王砚回过神,点了点头,声音不大,但很沉稳:“贴。派人去城里所有还能贴东西的墙上都给我贴满。另外,多派些识字的人,在人多的地方大声念,一遍一遍地念,要确保每个字都传到老百姓的耳朵里。”
“是,大人。”干事领命而去。
很快,一队队汉军士兵护送着民政部的干事们,开始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张贴黄纸黑字的告示。告示的内容很简单,很直接,没有半句废话。
《中原安民令》
一、即日起,废除前清朝廷“摊丁入亩”外一切苛捐杂税,永不复征。
二、凡中原无主荒地、逃亡地主之田产,尽数收归汉王政府,以户为单位,重新丈量分配。
三、分田之法,按丁授田。每户男丁一人,授田五亩;老幼妇孺,每人三亩。
四、即日起,于城东设立户籍登记处,凡愿入我汉籍、领田分地者,皆可前往登记。登记在册,立发地契。
告示一贴出来,立刻引来了流民的围观。只是他们大多不识字,只能伸长了脖子,茫然地看着那一张张黄纸。
“这上面写的啥呀?”
“谁知道呢,又是新来的官老爷,别又是来收税的吧?”
“嘘,小声点,没看见旁边站着带刀的兵爷吗?”
人群窃窃私语,但没人敢上前。就在这时,几个穿着干净布衣的年轻人,在告示旁清了清嗓子,用洪亮的声音大声念诵起来。
一遍,两遍,三遍……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当听到“废除苛捐杂税”、“按人头分地”这些字眼时,原本麻木的眼神里,开始出现了一丝微弱的光。
“真的假的?不收税了?还分地?”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老头子,颤巍巍地问旁边的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听着是这么个理儿,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旁边的人也是一脸的怀疑。
这时,一个名叫李老杆的流民,挤出了人群。他五十多岁,满脸皱纹,背已经驼了,手里牵着一个七八岁、面黄肌瘦的小孙子。他一家老小在战乱中死的死,散的散,就剩下他们爷孙俩相依为命,一路从开封府逃难到这里,靠着挖草根、啃树皮才活下来。
他听着念诵的内容,浑浊的眼睛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什么都没有了,烂命一条,也没什么好怕的。他拉着孙子,一步步走向城东的户籍登记处。
登记处就设在一个临时的棚子里,几张桌子,几个穿着民政部制服的年轻人正在忙碌。看到李老杆走过来,一个年轻人立刻站了起来,和气地问道:“老乡,您是要来登记户籍吗?”
李老杆嘴唇哆嗦着,点了点头,又指了指远处的告示,沙哑地问:“那上面说的……分地……是真的?”
“千真万确。”年轻人笑着回答,指了指旁边堆着的一摞摞崭新的地契,“您看,地契我们都准备好了。只要您登记了户籍,我们现场就给您丈量土地,地契当场就发到您手里。”
李老杆还是不敢信,他活了大半辈子,只见过官府从老百姓手里刮东西,从没见过官府给老百姓送东西的。
“官爷……你们……不要钱?”
“不要钱。”年轻人耐心地解释,“不但不要钱,分给您的地,头三年还免税。而且,登记之后,您和孩子还能去领救济粮,保证饿不着肚子。”
听到这里,李老杆再也忍不住了。他“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浑身颤抖,老泪纵横。他一边磕头,一边哭喊着:“老天开眼了!老天开眼了啊!”
他这一跪,像是一个信号。周围那些一直在观望的流民,看到真的有人在办手续,而且官爷的态度如此和善,心里的疑虑和恐惧终于被求生的渴望压倒了。他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涌向登记处。
“官爷,俺也要登记!俺家三口人!”
“还有俺!俺家五口!”
场面一度有些混乱,但民政部的干事们早有准备,立刻组织士兵维持秩序,让大家排队。李老杆在年轻人的搀扶下,第一个完成了登记。他按了手印,领到了一张写着他名字和土地亩数的纸。那张纸,就是地契。
纸上写着:李老杆,一丁,授田五亩。孙儿张狗蛋,一幼,授田三亩。合计八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请大家收藏:(m.20xs.org)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