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脉之争的尘埃尚未落定,一场关乎信息流通与言论边界的风暴,便在南京城的坊刻书肆与官衙府邸间骤然掀起。这一次,博弈的焦点并非实体资源,而是无形却力量巨大的——新闻纸,即报业。
自《大明公报》作为官方喉舌设立,以及《金陵杂谈》、《新论》等民间刊物在“言路之争”中艰难存活下来后,南京城的报业如雨后春笋,出现了数家风格各异的新报。其中,一份名为《金陵镜报》的民间小报,以其报道市井百态、敢于揭露官商弊案而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销量直追《大明公报》。
这日,《金陵镜报》在头版刊发了一篇调查详实、证据确凿的报道,揭露户部一名主事与江宁织造衙门官员勾结,在官营织造局的丝绸采购中虚报价格、中饱私囊的丑闻。报道不仅列出了往来账目的疑点,还有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织造局小吏的证词。文章笔锋犀利,直指吏治腐败。
报道一出,南京哗然。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人争相传阅,议论纷纷。那名被点名的户部主事当即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守俊闻讯,震怒异常。他并非全然同情那名贪墨的主事,而是敏锐地察觉到,这股由民间报纸掀起的“妄议朝政”、“攻讦大臣”的风气,已然越过了他心中所能容忍的底线,严重挑战了官府的权威和士大夫的体面。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李守俊在府邸书房内,将那份《金陵镜报》重重拍在案上,对着几位心腹御史怒道,“区区民间小报,竟敢如此肆无忌惮,窥探衙署,非议朝臣!此风若长,则威福下移,是非出于市井,朝廷体统何在?士林清誉何存?此非广开言路,实乃纵容刁民,败坏纲纪!”
在他的授意下,都察院迅速行动。他们并未直接针对报道的真伪进行辩驳——那只会越描越黑——而是以“涉嫌诽谤朝廷命官、煽惑民心、扰乱治安”为由,行文应天府,要求立即查封《金陵镜报》,缉拿主办者及撰稿人,依律严惩。
应天府衙不敢怠慢,迅速派出衙役,查封了《金陵镜报》的报馆,带走了主办者秀才出身的陈明远和几名主要编辑。
此事瞬间在南京报业和士林引起了地震。支持《金陵镜报》的市民和读书人为其鸣不平,认为报纸揭露贪腐乃是义举;而保守的士绅和官员则拍手称快,认为早就该整治这些“无法无天”的民间小报了。
议会内部,也因这件事分裂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
以顾炎成为首的革新派议员慷慨陈词:“报纸之责,在于彰善瘅恶,通达民隐!《金陵镜报》揭露贪墨,证据确凿,何罪之有?若因报道真相而获罪,则将来谁还敢言?舆论监督之途断绝,则吏治如何清明?此非维护纲纪,实乃包庇蠹虫,堵塞言路!”
而保守派议员则针锋相对:“民间小报,不谙朝廷法度,不负官员责任,仅凭道听途说、片面之词,便敢妄加评议,攻讦大臣,此非监督,实乃构陷!若任其妄为,则大臣动辄得咎,无法安心任事,朝廷威严扫地!必须严加管束,以正视听!”
双方在议会吵得不可开交。案件的审理,也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陈明远在堂上拒不认罪,他高举着那份刊有调查报道的报纸,面对主审官和旁听的众多目光,毫无惧色:“大人!报纸所载,字字皆有来源,句句皆有印证!学生并非诽谤,乃是揭露!若揭露贪腐有罪,则天下何以为公?若言说真相有罪,则大明何以为明?!”
他的辩护,得到了许多旁听士子和市民的低声附和。
然而,主审官面临的压力巨大。都察院盯着,保守派官员施压,若判《金陵镜报》无罪,无异于承认民间报纸有权监督官员,这是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巨大冲击。
林川密切关注着此事。他知道,这已不是简单的诽谤诉讼,而是关乎信息权力分配和舆论监督合法性的根本性问题。他再次采取了引导而非直接干预的策略。
他首先请《大明公报》以相对客观的立场,详细报道此案的庭审过程以及双方的观点,让公众了解争议的核心所在。
其次,他授意议会民政委员会,以此案为契机,加速酝酿已久的《报业管理条律》的起草工作。该条律旨在明确报业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其报道事实、评论时政的权利,同时规定其必须核实信息来源、不得故意捏造诽谤、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试图建立一套规范而非扼杀的管理体系。
同时,他通过支持改革的官员,向应天府衙传递信息,建议审理应聚焦于报道内容是否基本属实,而非纠缠于“诽谤大臣”的定性。如果报道基本属实,则不应以诽谤论处。
案件的转折点出现在庭审后期。那位被揭露的户部主事,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内部调查下,心理防线崩溃,承认了部分贪墨事实。这一消息虽未正式公布,但已在官场小范围流传,并间接影响了庭审。
最终,在主审官艰难的权衡下,作出了一个颇具妥协色彩的判决:认定《金陵镜报》的报道存在部分细节未经严格核实、用语过于尖刻的问题,予以训诫;但基于其报道核心内容基本属实,并非凭空捏造,故不构成诽谤罪,当庭释放陈明远等人,报馆启封。但同时,判决书也明确要求,今后报业刊发此类涉及官员的报道,需更加审慎,负有核实之责。
这个判决,双方都未完全满意,但《金陵镜报》得以幸存,其揭露的贪官也被查处。更重要的是,它事实上确立了一个先例:基于事实的舆论监督,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经此一讼,《报业管理条律》的立法进程大大加快。议会内各方围绕报业权利与责任的边界,展开了更为具体和激烈的辩论。新制度的生命力,在争夺话语权和构建舆论新秩序的战场上,再次艰难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图在“防民之口”与“纵言惑众”之间,寻找那条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更为复杂的边界线。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