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之讼的余音尚在金陵城上空盘旋,一场更为根本、触及帝国赋税根基与人口管理的变革暗流,已在户部档案库的尘封卷宗与地方州县的鱼鳞册间汹涌激荡。这便是沿袭数百年的“丁银”制度,与新兴的“摊丁入亩”理念之间的激烈交锋。
所谓“丁银”,即按人丁征收的赋税,男子成丁即需纳银,与田赋并行,构成国库岁入的重要支柱。然时至今日,其弊病已深入骨髓。地方胥吏常借编审人丁之机,任意增减,盘剥小民;百姓为避丁银,或隐匿人口,或流徙他乡,导致户籍失真,朝廷掌控的人口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更滋生无数胥吏贪墨空间。且无地或少地之民,仍需缴纳丁银,负担沉重,有失公允。
议会财政委员会在梳理税制时,便已注意到此积弊。顾炎成等人引经据典,并结合对地方实际情况的调研,提出了“摊丁入亩”之议,即:将固定的丁银税额,分摊并入田亩税中一并征收,有田者多纳,无田者不纳。此举旨在实现“地丁合一”,简化税制,均平负担,更能准确掌握人口流动,因其不再与税赋直接挂钩,百姓无需再为避税而隐匿。
此议在议会一经提出,便如巨石投湖。其支持者认为,此乃“仁政”,可解无地贫民之困,亦可廓清吏治,使户口得实。然而,反对之声却更为汹涌澎湃,其构成也更为复杂。
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田连阡陌却丁口不多的大地主、大士绅。若行“摊丁入亩”,他们原有的丁银负担将转嫁到其田产之上,赋税成本将显着增加。
“此乃劫富济贫,与强盗何异!”一位在江南拥有万顷良田的致仕尚书,在私下聚会中愤然道,“田赋乃依地力所出,丁银乃人身之征,岂可混为一谈?将丁银摊入田亩,无异于加征田赋,盘剥士绅,此非乱国之政为何?”
更强烈的反对,来自于遍布帝国基层、依靠操纵人丁户籍谋利的胥吏阶层。编审人丁,收取丁银,是他们最重要的财源和权力来源之一。一旦“摊丁入亩”,此项权力便大为削弱,灰色收入锐减。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某县户房一位积年老吏听闻风声后,阴恻恻地对徒子徒孙们说,“没了丁银,咱们吃什么?喝什么?绝不能让此议通过!”
都察院中,李守俊等人再次精准地抓住了攻击的切入点。他们不再单纯强调士绅利益,而是将问题拔高到“祖宗成法”与“治国之本”的高度。
“陛下!丁银之制,自古有之,乃按人征赋,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之义!”李守俊在朝会上神情肃穆,“今有人妄言‘摊丁入亩’,此非仅变革税制,实乃动摇国本!若丁银不与人身挂钩,则朝廷何以掌控民数?何以知天下丁壮多寡?一旦有警,何以征兵征役?此制一废,则民不知有君,国不知有民,天下散漫,不可收拾矣!”
他的言论,巧妙地将丁银制度与人口控制、兵役动员等国家根本大计捆绑在一起,极具震撼力和煽动性。许多原本对税制公平抱有同情的官员,在此“大义”面前,也陷入了沉默和犹豫。
议会内部,争论异常激烈。支持者需面对“动摇国本”的严厉指控,以及来自士绅、胥吏集团的巨大潜在阻力。反对者则高擎“祖宗之法”与“治国安邦”的大旗,斥责“摊丁入亩”为“标新立异,祸乱天下”。
更棘手的是,如何“摊”?如何确定各省府州县具体的摊派比例?这其中涉及极为复杂和敏感的地区平衡问题。田亩肥瘠不同,原有丁银数额各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新的不公和地方骚动。
面对如此庞大而顽固的反对联盟,以及操作层面的巨大困难,主持此事的周奎和顾炎成等人倍感压力。“摊丁入亩”的议案在议会几经讨论,却始终难以形成能够获得多数支持的可行方案。
林川深知,丁银改革是理顺财政、减轻平民负担、促进人口自由流动的关键,但其阻力远超单一经济政策。他再次采取了迂回渐进、分化瓦解的策略。
他首先指示户部与议会审计委员会,联合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府县,进行丁银征收与地方财政的深入审计,用详实的数据揭露胥吏在丁银征收中的巨大贪墨空间以及人口隐匿的严重程度,从“清除弊政”、“增加实际税收”的角度,争取部分务实官员的支持。
其次,他授意顾炎成等人,暂不追求全国范围内立即推行“摊丁入亩”,而是提出一个更为稳妥的“试点”方案:选择几个士绅势力相对较弱、土地清丈较为彻底、改革意愿较强的新政试点县,先行尝试“丁银与田赋合并征收”,探索具体的摊派方法和比例,总结经验,再行推广。
同时,他请王贞仪组织格物院精通数算的学士,协助户部建立更复杂的数学模型,尝试对不同地区的田亩、原有税负、人口情况进行模拟测算,为制定相对公平的摊派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减少盲目性。
在舆论上,林川让《大明公报》不再空谈“公平”大义,而是集中报道审计中发现的胥吏贪墨丁银的典型案例,以及无地农民为逃避丁银而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激发公众对旧制度的反感,为新政争取民意基础。
尽管李守俊等人仍在高声疾呼“祖宗之法不可变”,斥责试点为“以局部乱全局”,但基于数据和试点经验的务实方案,终究比空泛的理论争论更具说服力。在激烈的博弈后,议会最终通过了在江南三县进行“丁银与田赋合并征收试点”的决议。
皇帝朱由校在权衡利弊后,批准了此议。他知道,这虽是小小一步,却可能撬动帝国数百年的赋税根基。
诏令下达,试点三县顿时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士绅们计算着自家可能增加的负担,胥吏们惶惶不安地寻找新的生存之道,而无地的佃农和工匠们,则第一次看到了摆脱“人身税”枷锁的微光。
丁银之变,这艘试图调整帝国最深重税负结构的巨轮,在无数明枪暗箭与惊涛骇浪中,终于艰难地转动了它的舵轮,驶向那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深水区。新制度的生命力,在挑战这延续千年的“人身束缚”烙印时,再次展现了其不畏艰难、步步为营的坚韧与智慧。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