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条全新的、横贯中洲的“钢铁之路”,便以一种令世界瞠目结舌的速度,全线贯通。大夏帝国的工程部队,与德普士的工程师们,在巴士拉以东的伊朗境内,完成了最后一段铁路的合龙。当第一列满载着橡胶、钨矿和粮食的货运列车,从大夏帝国在咖喱国的港口卡拉奇出发,穿过俾路支的荒漠,横贯中洲高原,最终抵达巴拉,再经由阿拉和斯波王国,驶入德普士帝国控制下的巴尔干半岛时,整个世界格局,被彻底颠覆了。
英吉帝国和新大陆联邦,苦心经营了数年的海上封锁线,在这条陆上大动脉面前,变成了一个昂贵而无用的笑话。德普士帝国的战争机器,在濒临崩溃的边缘,被注入了来自东方的、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工业血液”。
德普士国内,一片欢腾。威廉皇帝,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全国演说,宣称这是“德普士的工程技术与大夏帝国的古老智慧的完美结合”,是“同盟国粉碎海洋霸权、建立陆权新秩序的伟大胜利”。戈培尔的宣传机器,将这条铁路,描绘成了一条通往繁荣与胜利的“黄金之路”。
然而,身处中洲的德普士军人们,却丝毫感受不到这种胜利的喜悦。他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随着铁路的开通,来到中洲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有成千上万的大夏商人、技术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他们在铁路沿线,建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新兴城市。这些城市,完全按照大夏的模式进行规划和管理,拥有独立的供电、供水系统,甚至有自己的警察和法院。它们就像一颗颗钉子,被深深地楔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当地政权的“国中之国”网络。
德普士的“中洲集团军群”,名义上,是这片土地的军事占领者。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仅限于几个大城市的军营和据点。广大的铁路沿线地区,已经成为了大夏帝国的“经济特区”。德普士的士兵,如果想进入这些区域,甚至需要得到当地大夏商会的许可。
隆美尔,虽然被擢升为“帝国东方总督”,但他手中的权力,却被大大地架空了。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不再是制定作战计划,而是处理与大夏方面,无穷无尽的摩擦和纠纷。他的士兵,与大夏的“铁路警卫队”,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争夺一个水源,或者是一个当地女人的归属——而发生冲突的事件,与日俱增。
最让他感到屈辱的,是经济上的被动。德普士帝国,为了购买来自东方的物资,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不仅耗尽了从整个欧洲掠夺来的黄金和艺术品,还被迫向大夏帝国,转让了包括喷气式发动机、V2火箭、重水反应堆在内的一系列核心军事技术。
德普士的科学家们,在移交技术资料时,震惊地发现,大夏的接收人员,对这些顶尖科技的理解,远超他们的想象。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核心。这让德普士人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并非一个技术落后的农业国,而是一个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可怕的工业和科技强国。
“我们不是在进行贸易,”一名参与技术转让的德普士物理学家,在给朋友的信中,绝望地写道,“我们是在用我们最后的家底,去喂养一头巨龙。而这头巨龙,在吃饱之后,第一个要吞噬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与此同时,大夏帝国,也在利用这条铁路,巧妙地,向欧洲,输出着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他们不仅仅向德普士出售物资,也开始与德普士控制下的其他欧洲国家,比如法兰西、意塔,甚至是中立的瑞典和瑞士,进行“自由贸易”。他们用廉价的商品,冲击着德普士试图建立的“欧洲新秩序”经济圈。他们甚至秘密地,通过瑞士的渠道,与英吉帝国,进行着某些非战略物资的交易。
大夏帝国,就像一个最高明的商人,在战争的双方之间,左右逢源,将利益最大化。他们用德普士的剑,打开了通往欧洲的大门;然后,再用自己的商品和资本,在这片被战争摧残得百废待兴的土地上,跑马圈地。
隆美尔,看清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他的“东方集团军群”,在经历了残酷的中洲战役后,已经元气大伤,变成了只能勉强维持治安的二流部队。他们被部署在广阔的战线上,既要防备卷土重来的英-沙联军,又要弹压日益高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抵抗运动,还要小心翼翼地,处理与“盟友”大夏帝国之间的关系。他们就像一群疲惫的看门狗,为正在大快朵颐的巨龙,守卫着餐桌。
隆美尔在巴士拉的总督府,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位曾经在“狼穴”,向威廉皇帝,兜售“朝阳行动”计划的,自称陈先生的大夏帝国代表。
陈先生,依旧是那副温文尔雅的样子。他为隆美尔,带来了王昊皇帝的问候,以及一批珍贵的、来自东方的茶叶和丝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些列强,欺朕太甚请大家收藏:(m.20xs.org)这些列强,欺朕太甚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