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察觉王仲的尴尬,转言道:老夫此次来泰山避寒并未告知旁人,云逸从何得知我们住在驿馆?
王仲解释道:近来泰山往来人员繁杂,为防匪患混入,特命人彻查,这才得知郑师在此。
郑玄捋须颔首:原来如此。云逸心系百姓,不负卢公教诲。
王仲直入主题:此次前来,实有要事相求,望郑师相助。
郑玄道:但说无妨,老夫定当尽力。
管宁、邴原也道: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吩咐。
王仲欣喜道:如诸位所见,泰山发展日渐起色。来年开春,我打算推行全民屯田,为百姓储粮。
郑玄赞许道:此乃利国利民之举!
管宁附和:确实!
邴原疑惑:屯田虽好,但需要我等做些什么?
王仲解释道:去年开荒忙碌,孩童无人看管,走失事件频发,令屯田军疲于奔命。
今年我计划在各县设立学堂,招收适龄孩童。既解父母后顾之忧,又让屯田军专心护田,更能教书育人,可谓一举三得。
郑玄颔首:云逸思虑周全,令人钦佩!
管宁会意:云逸是想让我们帮忙教书?
王仲微笑:若诸位愿来太守府任职,王某自当欢迎之至!
“诸位皆怀经世之才,莫说区区泰山,便是位列朝堂亦非难事,然诸位却钟情林泉,不慕荣利,郑公更于北海兴学,传道授业,实在令人钦敬。”
“王某不敢奢望诸位入幕府效力,唯有退求其次,恳请郑公与各位在泰山设立学堂,教书育人,所需资费,尽由我王仲承担!”
郑玄捻须沉吟:“这......”
王仲连忙追问:“莫非郑公有所顾虑?”
“非也。”郑玄缓缓摇头,“办学易,然授课典籍之事......”
管宁颔首附和:“郑公所虑极是。云逸欲在诸县设学,泰山郡辖十二大县及诸多小邑,若每处皆设学堂,所需典籍何其之多!”
出身寒门的邴原对典籍渴求尤甚。
他长叹道:“确实如此。无典籍何以传道授业?云逸设想虽佳,恐难实行。”
王仲唇角微扬:“若王某能解决典籍之困,诸位可愿相助?”
郑玄愕然:“云逸慎言!你可知一所学堂需多少卷帙?老朽在北海藏书,专设十余间书室尚不敷用!”
十余间书室?!
王仲闻言暗自咋舌。
这年头的藏书家,竟为典籍专筑屋舍!
他强抑心绪,正色道:“实不相瞒,学生此番携来一物,凭此物可要多少典籍便有多少。”
郑玄惊诧:“不知是何宝物?”
王仲招手道:“则平,呈上来。”
赵普解开包裹,将厚厚一叠素纸置于郑玄案上。
霎时间——
无论是郑玄、管宁,还是邴原。
众人目光皆为之凝滞,眼底泛着异彩。
郑玄双手微颤,轻抚案上素纸:“云逸,这是......”
王仲淡然一笑:“正是纸张。”
管宁、邴原霍然起身,震惊地望着那叠白纸。
昔日洛阳城中,蔡邕曾展示过书籍,引得卢植与卫氏族人瞠目结舌!
当世能拥有纸质典籍者,皆是名震天下的鸿儒!
可眼前——
整叠白纸竟这般随意摆放?
郑玄喉头微动:这纸张为何如此特别?
管宁难掩惊叹:此乃生平所见最佳纸张!
王仲坦言:学生改良了蔡侯纸,使其更易书写且便于保存。
郑玄面露骇色:你竟能改良蔡侯纸?当真匪夷所思!
邴原急问:云逸,这般纸张共有多少?
王仲朗声道:此乃试验品,成品质地更佳。我泰山可大批量制作,要多少书便能印多少书!
郑玄拍案而起:好!老夫同意在泰山讲学!
郑玄决定在泰山设馆授徒!
王仲立即打出这块金字招牌,广招门生。
这项重任落在了刘基肩头。
刘基来到驿馆叩门:孔明兄,刘伯温拜访。
门扉轻启。
青年迎客道:叔父请进。
刘基含笑拱手:别来无恙。
诸葛圭示意入座:伯温请用茶。
诸葛瑾奉上香茗:叔父慢用。
诸葛圭低语道:“多年未归,今日重游泰山,竟已面目全非,真教人惊叹,伯温贤弟功不可没啊!”
刘基连忙摆手道:“不敢当!泰山改建之事,在下不过是奉命行事,真正运筹帷幄的,是家主大人。”
诸葛圭轻抚胡须:“莫非是......奉高侯王仲?”
刘基正色道:“正是!从地暖图纸到竣工启用,皆由家主定夺,在下岂敢贪天之功。”
诸葛圭目露讶色:“倒不曾想,这位军旅出身的郡守竟有如此才干。”
刘基笑道:“家主虽出身行伍,实乃当世大儒,卢尚书高足,蔡中郎爱婿,琴棋书画无一不精。”
“竟有此事?”
诸葛圭捻须沉吟:“看来是老夫眼拙了。细想也是,若非真才实学,岂能如此年轻便主政一方。”
刘基顺势道:“家主上任半载,便令泰山焕发生机,这般雷霆手段,古来罕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