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好奇刘巴接下来会说什么,毕竟自己一路游历,与诸多各地名士交流过对于天下大势的看法,基本上都认为,曹操会整军备武携大胜河北之势挥军南下。只有一部分认为会休养生息,也不知道刘巴这里还有什么新的看法。
刘巴见廖立如此,也知道不好吊廖立的胃口太久。便说道:“今曹操率军与刘备相峙于汝南,然汝南之役,刘备必大败于曹操之手,后曹操暂时无暇南顾,其必会先北征乌桓,以稳定后方。待后方稳定之后再图荆襄,而数年之内荆襄之地则无虑也。”
廖立闻言皆是心下大惊,对于刘巴所说的此番言论前半段的猜测和当初刘巴与周不疑在南平县城初闻之时一样表示赞同,因为从兵力粮草辎重补给的差距在那儿摆着,这不明摆着的事儿嘛。但对后半段所言却如当初的刘巴与周不疑一般,甚至廖立是完全不认同的。曹操要么趁河北大定休养生息,要么也应该南下图谋荆襄之地。北征乌桓嘛,廖立始终不认为是有可能发生的,且不说北征乌桓所耗费钱财粮草之巨,曹操所图为何?难道是为了袁绍那两个不争气的向北败逃的儿子吗?
廖立这时候有些实在不太理解的问道:“子初先生此番之见解,为何?。”
刘巴有点儿恶趣味儿的学着当初的林铤一般故作深沉的道:“曹操击败刘备后,乌桓收拢袁氏残余势力之后,想来其必来叩关。袁熙、袁尚二人乃竖子耳,不足以谋,何须曹操大费周章为其北征?然乌桓收拢袁氏残余势力后,其势之大必然侵扰北方,曹操若欲一统天下,其若想安心南下必先北征乌桓以求北方之稳定,若北方不稳,其此时南下,乌桓和河北袁氏残余势力必将趁虚而入。”
廖立听完刘巴的分析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林铤则一脸无语的看向刘巴(-_-;;),刘巴则是一脸狡黠的笑着看向林铤,好像在示意林铤当时震惊他和周不疑时就像他现在震惊廖立的样子。
廖立思考完之后又问:“确实有这个可能,不过子初先生又如何能确定曹操必会北征乌桓呢?”
刘巴见此也不反驳,默默的从怀中取出了一张纸(蔡侯纸),递给了廖立。
廖立接过来一看,顿时瞳孔张大,然后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刘巴道:“这…………这…………这…消息准确吗?曹操和刘备的战事还没结束已经安排人在整军备武了?”
刘巴笑着看着廖立那一脸惊愕的表情道:“千真万确,此乃家中消息渠道前几日传回的。”
廖立还没从震惊中缓过来,然后一脸震撼的站起对着刘巴躬身一礼道:“子初先生之见识远超我等,廖立心悦诚服。”
刘巴此时赶忙站起,双手扶起廖立后道:“公渊先生折煞我啦!这个判断也是我听一人说的,而且是在刘备和曹操刚相峙不久时说的。”
廖立脸上的震惊之色更浓了几分道:“此人是谁!?还请子初先生代为引荐。廖立想拜访此人,求教一二。”
见廖立说的如此卑微而真诚的想要求教,刘巴也不好在相戏于他,便说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这时候廖立一脸疑惑,没搞明白刘巴这说的是谁,难道是他自己?也不对刚才明明刘巴说的是听别人说的,总不能是鲍隆吧?
这时刘巴指向一旁坐着一脸无语的林铤道:“正是之前听廷钰说的,我当初跟你现在的表情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哈哈哈哈哈哈…………………”
廖立起一脸尴尬,还真没想到是林铤说的,他看林铤也就十六、十七岁的样子,或许只是见识有些不同,愣是没想到人那那是见识不同,根本就是见识远达,才学过人好不。
廖立对着林铤躬身一礼道:“是廖立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不曾想廷钰先生才学、见识远超常人,廖立以貌取人了,还望廷钰先生勿怪。希望有机会能常聆听先生教诲。”
【出自?战国时期?的道家典籍《鹖冠子·天则》,原文为“一叶蔽目,不见太(通“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林铤还真不习惯廖立一个比自己大的人以侍奉老师的方式对待自己,便道:“公渊先生,如若不弃,不如随我回去,待庄子修建完成,便交予公渊先生,这样也方便日后咱们促膝长谈。”
林铤见廖立此时被自己的剧透给折服,便趁机拉拢廖立加入自己起来。
廖立闻言笑着道:“故所愿也,不敢请耳!”
林铤和刘巴还有鲍隆都是心中松了一口气,没想到事情发展这么峰回路转。本来廖立已经拒绝了,没想到现在却因为这番操作下又答应了。
廖立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机会能够一展所学,答应加入林铤的小团体也是因为廖立不认为林铤这样对天下大势有如此见解的人才会愿意一直以白身的状态在这乱世生存下去,更相信以林铤的才能绝对不可能偏安一隅。但是,好像有可能廖立真的判断错了,林铤组建小团队更多的是为了自保以抵御荆州世家豪族的觊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m.20xs.org)风起荆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