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公元193年—公元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黄武三年(公元224年),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上蜀汉朝廷的文书刻意称颂蜀汉,以表明和解的诚意,重建两国关系。讨论他在蜀汉表现出色,得蜀汉朝廷重视。回东吴后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孙权既暗恨张温赞赏蜀汉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为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考虑用什么方式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找出张温的岔子。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署。当时无人敢为其说话,只有骆统认为张温获罪,其因在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完全是小人谗言毁誉、君王缺乏明察的结果。他认为暨艳被录用,主要责任不在张温。就算推荐有误,张温也不是第一个推荐暨的人。说张温与暨艳朋党作奸,无凭无据,仅以举才不当推定,实在说不过去。关于贻误军令,骆统也进行客观解释。认为张温一直奉公执行命令,军马没有减少,战场上没有退却,军期也没有延误,完全尽心为国,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对孙权指责张温出使蜀国有辱本国,骆统认为,为国出使,盛赞他国的美好,只要自己没有屈节,就不能说是有辱本国,而是正常的使节之行。蜀派邓芝回访,这是国与国之间友好的往来。邓芝的回拜,实际上是诸葛亮派邓芝送张温回国,是对吴国的尊重,不是张温的私交行为。此外,对于其它的罪名,骆统也一一抗辩。为使孙权纳谏,表明自己的无私和刚正,骆统最后表态:“我和张温已多年没有联系。张温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对张温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不过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细加辨析、核实,什么嫌疑都能解开。今天我为张温陈情抗辩,我也并不对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张温已受坐获罪,独行在前;我也愿受耻,罢官革职在后。”孙权最终还是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孙权一方面介怀他出使蜀汉时称颂蜀汉,又嫌他声名太盛,恐怕张温不会尽忠地由他任用。当时正好碰上暨艳事件,孙权见此,于是以张温与暨艳、徐彪等人多有来往而下罪张温,将张温发还家乡吴郡。六年后,张温因病逝世。
关于解烦军的成军与建制
解烦军的成军时间较晚。公元221年,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此时东吴兵力短缺,因而孙权组建了一支新的部队,番号叫做“解烦”,寓意战无不胜,能解困危。而且当初白耳精兵阻击东吴大军时给孙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孙权下大力组建解烦军的原因之一。
刘备下白帝,(孙)权以见兵少,使(胡)综料诸县,得兵千人,立解烦两部,(徐)详领左部、(胡)综领右部督。—《三国志·吴书·胡综传》
东吴的兵制因政治稳定需要,和曹魏一样,都是实行军户制,部队“公为私化”,将领世袭,也就是说东吴的部队大多都属于“私人武装”。因此,孙权被张辽八百破十万的黑历史,有很大原因在于孙权对军队的掌控力度不足,而解烦军是东吴仅有的直接隶属于孙权的精锐部队。和我们之前了解的三国时期其他“特种兵”不同,解烦军的统帅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名将:胡综、徐详、陈武、韩当、张温,虽属东吴名将,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属于东吴的“边角料”角色,而解烦军最出名的统帅是韩当,属于东吴的三朝老臣,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虽然带兵将领的能力对比其他精兵的将领并不突出,但是这些东吴将领是孙权的拥趸,深得孙权信任,带领解烦军的最重要条件,便是对孙权的服从度与忠诚度。
解烦军特点
①精通水陆,战力突出
解烦军自成立之日起,面临的战争均不在中原开阔地带、结阵相接的战场,无论是夷陵之战的山地、丛林、水路交错的复杂地带,还是攻打山越时的山地突袭攻坚,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解烦军必须具备“水陆两栖”的特种作战风格。
②轻兵薄甲,善于奔袭
解烦军大多数的战役所面对的敌军,都是缺少防护的山越兵。江南多河流,山林密布,山地作战是常事,对付这种对手,重甲步兵显得极为笨重。因此,解烦军基本都是身披薄甲,善于山林、水路之中隐匿、急行军的老手,以更容易应对江东本土的战斗。
③忠于孙权
解烦军是东吴仅有的直接隶属于孙权的精锐部队,只有在战时孙权才会将兵符交出,战后收回。随着孙权的称帝,在韩当去世的三年后,解烦军消失了踪迹,有推测可能被东吴的卫戍部队吸收同化了。也有推测解烦军转为了中央禁军,总而言之三国后期解烦军便不再出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m.20xs.org)风起荆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