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铤闻言也是一惊,一直以为魏延是一个喜欢“冒险”的名将,却不想他对于时局的分析也是颇为精准,看来不可“尽信书”,魏延虽有傲气但却不是一个自大的莽夫。但自己很清楚的记得《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由此推测魏延本意,魏延并没有向北投降魏国而是继续南下,估计当时的魏延只是想杀掉杨仪。反观他平日就与诸将关系不佳,却盲目的认为当时蜀汉舆论必然是让他代替诸葛亮,由此可见当时的并无背叛之意。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自己也曾读过《魏略》,根据《魏略》记载,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人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二者相比之下,显然蜀汉陈寿所着的《三国志》更为可信。也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魏延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怎么就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经过自己与魏延接触下来发现其也不是那种难以接触之人,莫非是日久而傲气越发重了?看来有机会还是要磨一磨魏延的性子了,不然以后影响内部团结也是一个足以令自己头疼的问题。
收回思绪后林铤回道:“文长所猜测的和我的想法相同,但荆州现在是荆州的世家豪族与荆州牧刘景升共治,如果州牧府能看到破局的关键…………………………………………文长觉得州牧府方面是会派兵镇压我等还是……………………………………………………………”
林铤的话说到此处魏延也恍然大悟,自己怎么把荆州内部的情况给忽略了,于是道:“恐怕不但不会派兵攻打我们,甚是会在背后支持我们?”
林铤见此摇了摇头道:“刘景升何其精明之人,我并不觉得其会背后支持我等。我们需要等!”
“等?”魏延颇为不解的问道。
“没错!等一个时机。待天时将至便是我能准备攻取长沙郡的时机。”林铤肯定的回答魏延。
魏延闻言有些似懂非懂,感觉自己明白了林铤的意思,但仔细一想又有许多地方没明白。于是又问道:“这天时又要什么时候到?我又要等到何时?”
林铤见此便宽慰道:“文长且宽心,相信天时很快就会到了,莫要太过于心急避免因小失大。”
林铤如此劝慰魏延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据后世史书记载,孙权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首次率军进攻江夏,但因黄祖防守严密未能取胜。此次战役中,孙权军虽在沔口之战击败黄祖军,但孙权军却未能彻底攻占江夏。
此战孙权打着“为报父仇”的旗号实则为拓展领地,于公元203年首次发起对江夏的军事行动。此次战役进攻以水军为主,兵力约,但黄祖凭借江夏地理优势和荆州的物资支持,采取了严密的防御措施。而这就是历史上的沔口之战?,孙权军在沔口与黄祖军发生激战,凌统、董袭率百余名敢死队突破黄祖的封锁线,吕蒙率水军主力跟进,最终击败黄祖军并俘获数万人。尽管孙权军在沔口获胜,但未能继续推进至江夏郡治(今湖北云梦县),主要也是因为黄祖残余势力仍据险抵抗,且当时孙权需兼顾江东内政稳定。此役也成为孙权与黄祖长期对抗的开端。直至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第三次进攻江夏时,黄祖最终被杀,东吴才真正控制该地区。
也是基于后世的史书记载,林铤才有一定把握认为年底便是孙氏第二次也是孙权首次派大军进攻江夏郡。皆是整个州牧府的关注和精力都会被这次的沔口之战所吸引牵制,到时候便是攻占长沙郡的最佳时机,而且江陵郡和江夏郡对荆南四郡形成的犄角之势也会因此而被破坏。再加上沔口之战荆州军被俘虏数万之众,纵使刘表想要借林铤私自占领长沙郡为由兴兵征讨估计也是有心而无力。
基于此等多方面的因素林铤自然有信心一举拿下长沙郡,所以也希望故技重施让魏延当内应以最小的损失拿下临湘县进而控制整个长沙郡。以此二郡为根基相比荆南四郡被整体纳入囊中只是时间问题,于是林铤心中又有了一些主意。便对魏延道:“文长我想先派张南、冯习二将及一些解烦军士卒借机混进临湘县的守军之中,皆是如果攻打临湘县想来可为文长之助力,不求兵不血刃,但求尽量减少伤亡。”
魏延听完此话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毕竟一下子要接收过多的陌生面孔是有极大风险的。但是如果能在林铤攻打临湘县之前增加自己驻守军之中的人手,自然更便于自己的执行林铤的布置,也能极大的减少攻城所造成的伤亡。
魏延考虑完之后道:“廷钰兄所言,某深表赞同,愿意配合廷钰兄行事。只是这解烦军是何军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m.20xs.org)风起荆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