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哈哈哈……………………………若是如此,在下“越俎代庖”一回又如何。”林铤笑道。
几人闻言也是不禁大笑,随后又聊了一会儿,潘濬便带着蒋琬和刘敏二人起身告辞。
待三人走后林铤便起身前往之前让人在郡守府中准备的偏房,抵达偏房后房中早已分门别类放置好先前林铤让刘巴派人准备的东西,而且都是今天一早送来的。发霉的物品可是费了刘巴好一番功夫才找到的,林铤见所需之物如此齐全也不禁点了点头,很满意刘巴的办事效率。
林铤带好自制的“口罩”便开始着手制作青霉素了,首先,林铤思考着需要找青霉菌的天然宿主。于是便将刘巴找来的发霉的蒸饼、橘子和一些陈旧皮革。随后又用“消毒”过的竹片轻轻刮下其上所附着的绿色菌丝,林铤异常小心的避开黑色或灰色霉菌,主要是担心其中可能含致命霉菌毒素。之后将刮下的绿色菌丝放入煮沸消毒过的陶罐中。这一步林铤一直保持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加上之前带着的自制“口罩”主要是为了避免吸入孢子引发呼吸道感染。
之后林铤又将一旁放置的米汤与芋头汤汁混合倒入“消毒”过后的陶罐之中,以烈火将其煮沸,待其冷却后加入少量蜂蜜(提供碳源),之后又倒入盛放霉菌的陶罐之中与霉菌混合。随后便用湿布包裹于容器,将包裹的容器置于莫约 25℃左右的恒温环境之中(如阳光直射的窗台或土炕)。
之后便须等待数日天,林铤估算这个时间莫约是七日。期间林铤则需每天轻轻搅拌,以观察霉菌是否形成绒毛状菌膜 。如形成绒毛状菌膜这便是青霉素已经开始分泌了。
待七日过去之后,便是到了最重要的提取纯化步骤,这也是从 “浓汤” 到 “神药”关键步骤。
林铤开始尝试分层分离,向发酵液中加入三倍剂量菜籽油,经过剧烈搅拌后静置。
因为青霉素会溶解于下层的水之中,而油脂可以吸附杂质。林铤小心翼翼的将上层的油脂倒去,最后保留了底层的液体。
接下来就是需要用活性炭进行吸附了,林铤之前将竹炭碾碎煮沸消毒,而后加入液体中搅拌 小半刻(约等于现代的30 分钟)。
竹炭的微孔会吸附青霉素,随后用纱布进行过滤,如此重复至少三次用以提高纯度。接下来便到了酸碱洗涤的步骤,林铤选择用白醋(酸性)和天然卤碱经过稀释的水(碱性)交替冲洗炭渣,然后便可进一步去除残留杂质。最终将炭渣烘干,青霉素则会以结晶形式附着其上。
林铤思来想去还是需要用效果来验证是否,经过仔细思考后决定必须要检验一番才可以放心的使用 。
随后林铤经过仔细思量决定了取出少量结晶溶于蒸馏水,滴在涂有“细菌培养液”(可从伤口或腐肉中提取)的石板之上,由于东汉末年的条件极其有限,林铤便选择从腐肉之中截取的腐烂部分放置的“消毒”过的平石板之上以做“细菌培养液”。在经过一天一夜后再观察石板之上的腐烂部分是否出现抑菌圈。若细菌死亡区域明显,则说明成功制作成了青霉素;若是没有出现细菌死亡圈,则说明青霉素没有制作成功。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林铤经过反复多次的制作、验证,终于是成功制作成这个“低配版青霉素”。
待林铤离开偏房之后已经过了十余日了,黄叙、张机和黄忠的夫人早已抵达郴县,刘巴依照林铤的吩咐,安排了独立的宅院以供一行人在此休养。张机则与其弟子同住黄叙府中以便照顾,刘巴也尽量满足张机的所有需求以求更好的稳定黄叙的情况。
期间蒋琬与刘敏二人闻听此消息也曾冒昧的与潘濬一行三人上门拜访,在了解基本情况又看过黄叙现在的状况之后,三人也是特别的揪心。再回想林铤先前所言之事,三人心中被林铤的重情重义、重视人才的举动所折服。
【“品茗”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着《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了“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荇无所知”的典故,其中“茗荇”即指茶汤。 ?“品茗”作为饮茶的雅称,在唐代陆羽《茶经》成书后逐渐普及,但未明确使用“品茗”一词。宋代苏轼诗句“烹茗僧夸甶泛雪”仍用“烹茗”而非“品茗”。清代《儒林外史》中“用过饭,烹茗清谈”的描述,进一步佐证了“品茗”作为饮茶雅称的流行趋势。 ?“品茗”最初指对茶汤的品鉴,而“品茶”包含茶叶鉴别、水选择等更广义的饮茶行为。两者在清代以后逐渐成为主流表达方式,但“品茗”更强调精神层面的审美与文化体验】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讨论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东汉时期采用?漏刻计时?(通过水滴或沙子流动计算时间),与现代机械钟表精度不同。官方文书或重要仪式中可能使用“半晌”(半天的一半)来描述类似时长,但更口语化的表达倾向于“一刻”或“半刻”。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前后),?古代将一昼夜分为100刻,每刻约144分钟,因此半刻即约72分钟,文中的“小半刻”便约等于30分钟】
【东汉末年已有醋,且酿醋技术已较为成熟。《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酿醋的具体时间安排,例如“四月四日可做酢,五月五日也可作酢”,说明当时民间已普遍掌握酿醋技术。凉州地区的酿醋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凉州醋文化,其酿制工艺在东汉已达到较高水平。《齐民要术》总结的二十三种制醋方法中,部分工艺与东汉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天然碱包括碳酸钠(Na?CO?)或碳酸氢钠(NaHCO?),多存在于盐湖或碱地。例如青海大柴旦翡翠盐湖的天然碱矿,汉代《神农本草经》称其为“卤碱”。天然碱可直接用于衣物去污,也可用于烹饪(如发面、煮粥)】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m.20xs.org)风起荆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