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全家人的话】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九个字,是王阳明在历经“亭前格竹”的困惑与“龙场悟道”的狂喜后,为我们点燃的三盏明灯。它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哲学“向内转”:真理不在远方的事物中,而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真正的“格物”,不是穷究外物,而是端正自己的念头。这是一条指向内心光明、强调事上磨练的修行之路。
---
【童话版】《心里的神奇小太阳》
小明的玩具车找不到了,他着急地问妈妈:“我的小车在哪里呀?”
妈妈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说:“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最后一次在哪里玩小车?”
小明闭上眼睛,仔细回想。啊!想起来了!昨天在客厅地毯上玩过。他跑到客厅,果然在茶几底下找到了小车。
妈妈笑着说:“看,答案就在你心里。这就像王阳明爷爷说的,我们心里都有一颗‘良知’小太阳,能自己发出光来。”
“可是妈妈,”小明好奇地问,“我们学校的国学课说,要‘格物致知’,要多观察东西才能获得知识呀?”
妈妈赞许地点点头:“你能这么想很棒。不过,王阳明爷爷对这四个字有更奇妙的解释哦。”
妈妈接着用小明能懂的话说:
· 王阳明说的“格物”:不是研究竹子或者星星,而是“正念头”。比如,你看到同学有漂亮的橡皮,心里很想拿过来,这就是一个“歪念头”。这时候,你心里的小太阳会提醒你:“不能拿!”你听从了这个声音,把念头摆正,这就是在“格物”。
· 王阳明说的“致知”:不是学到很多新知识,而是让你心里本来就有的“小太阳”(良知)发出更亮的光。每当你克服一个坏念头,做一件好事,小太阳就更亮一分。
所以,王阳明爷爷教我们的“格物致知”,就是不断地擦亮心里的小太阳,让它的光芒照亮我们做的每一件事。
---
【小学版】《传习录》:知行合一的智慧
《传习录》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着作,记录了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和教诲。
核心思想的伟大转变
王阳明年轻时,曾相信当时的主流思想,认为要通过观察研究外界事物(比如“格”竹子)来获得真理。但他失败了。后来他终于悟到:真理(天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不需要向外寻找。 这是我们理解他全部思想的基础。
王阳明的三个核心观点
1. 心即理:真理与我们的心是一体的。比如,孝道不在父母身上,而在我们孝敬父母的心里;诚实的道理,就在我们不说谎的心里。
2. 知行合一:真正的“知道”和“行动”是一体的,不能分开。
· 真知必能行:如果你真正懂得了孝敬父母,就自然会用行动去关心他们。
· 真行才是知:只有你真正做到诚实守信,才算是真正懂得了诚实的含义。
3. 致良知:这是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能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致”就是把它发扬光大,用到生活中去。
【关键辨析】王阳明如何理解“格物致知”?
这是王阳明思想最独特的地方,他彻底革新了这个词的含义:
· “格”是“正”,意思是纠正、端正。
· “物”是“事”,指我们心念涉及的一切行为、事情。
· 所以,“格物” = 端正我们的念头。当不好的念头(如嫉妒、懒惰、自私)产生时,在内心去纠正它,让它回归正道。
· “致知” = 致良知,就是把内心的是非准则(良知)推广到所做的一切事情上。
举个例子:
你看到地上有垃圾。
· 朱熹的看法(传统“格物”):去研究垃圾的化学成分、对环境的危害等外在知识。
· 王阳明的看法(心学“格物”):你内心产生“应该捡起来”的善念和“太脏了,不想捡”的恶念。“格物”就是在此刻,克除恶念,遵循善念。当你真的把垃圾捡起来,就是“致良知”于这件事上,也就做到了“知行合一”。
---
【初中版】《传习录》:心学革命的实践哲学
《传习录》作为阳明心学的核心经典,不仅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们的对话,更代表了中国哲学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向。
心学的哲学突破:从外求到内省
在王阳明之前,程朱理学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真理存在于外部事物之中,需要通过研究外在事物来把握真理。这种思想路径在本质上是一种“外求”的哲学。
王阳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了这条路径的问题。他曾经花了七天七夜“格”竹子,想要通过观察竹子来领悟真理,结果不但一无所获,还病倒了。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真理不在遥远的外部世界,而在每个人的内心。于是他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革命性观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六维国学:全家共读一本国学经典请大家收藏:(m.20xs.org)六维国学:全家共读一本国学经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