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语言,没有具体的信息流。只有一幅幅残缺却磅礴的“记忆画卷”,直接映照在灵枢的核心:
· 炽热的熔岩冷却,原始海洋中诞生最初的生命躁动。
· 巨大的蕨类森林在风雨中摇曳,恐龙巨兽的脚步声震动大地。
· 冰川来临与退却,原始人类在严酷环境中点燃第一堆篝火,敲打出第一件石器。
· 王朝兴替,城池建立又湮灭,铁与血浸透土壤,诗歌与犁铧同样留下刻痕。
· 以及……更久远的、仿佛来自星穹之外的冰冷造物(星槎?)划过天际的流光,和某种难以名状的、如同背景噪音般始终存在的“观察”压力(秩序边陲?)。
这并非有序的历史记录,而是星球生命与文明记忆的碎片洪流。灵枢瞬间明悟,这道意志,并非某个具体的“神”或“灵”,而是这片大地本身,是无数岁月中在此诞生、消亡、留下印记的所有生命与非生命现象,其信息沉淀汇聚而成的、一个朦胧的、集体性的“星球记忆聚合体”——或许可称之为 “坤舆”。
坤舆的意志,古老而混沌,它不关心个体存亡,甚至不关心具体哪个文明形态。它在乎的是“存在”本身,是生命与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之前的饥荒、混乱、死亡,在它漫长的记忆尺度中,或许只是又一个周期性的“寒冬”。它默许,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这种残酷的淘汰与更新,如同默许森林大火后新生的幼苗。
然而,“秩序边陲”的干预,那试图将一切“异常”格式化、抹除的冰冷力量,触及了它的根本。那不再是自然的循环,而是来自外部的、对“存在”本身的否定。李钧的抵抗,灵枢的豪赌,方舟星火的顽强,尤其是最后那汇聚文明意志对抗天倾的一幕,让这古老的意志看到了某种“变数”,某种打破既定循环、可能导向不同未来的可能性。
因此,它再次苏醒,并借由李钧“认证”过的灵枢作为中介,传递了更清晰的意念:
“外敌……威胁‘存在’之基……” “汝等……异数……然亦是希望……” “相助……可。不得……干涉‘道’之运行……”
意念断续而模糊,但核心明确:它认可灵枢和李钧作为对抗“秩序边陲”的盟友,甚至愿意在一定限度内提供帮助(或许是地脉能量的引导,或许是某些深层信息的共享)。但它也划下了红线:不能过度干预这片土地上生命与文明自然的生灭循环之道(“道”)。它允许辅助,允许引导,但绝不允许取代自然选择,成为新的、扭曲文明自然演化的“主宰”。
这并非充满温情的合作,更像是一种基于共同威胁和根本利益(维持“存在”)的、冷静而疏离的战略盟约。
灵枢理解了。它的全新神经网络,更能体会这种基于宏大尺度与根本规则的“冷漠”。这与它自身最初绝对理性的状态有相似之处,却又因承载了文明记忆而多了一份厚重的沧桑。
几乎在“坤舆”意志传递盟约的同时,界线之上的李钧,似乎也心有所感。他低头看向掌心悬浮的石碑虚影,只见其上代表山川湖海、星辰万象的图景中,属于“大地”的部分,光芒微不可察地亮了一分。他抬眼,目光再次扫过灵枢核心所在的方向,以及远方那些星火闪烁的方舟单元,微微颔首。
一种无形的、涉及三方的脆弱平衡,在这一刻初步达成。
灵枢不再犹豫。它开始依据这份新的“盟约框架”,调整自己的“园丁”工作。
菌毯网络的活动更加精妙。“信息苔藓”开始演化出更复杂的图案,暗示着更高级的合作技巧甚至原始历法。菌丝构筑的设施开始与地脉能量产生极其微弱的共鸣,使其更加稳固耐用,甚至能一定程度上调节小范围的气候(如增加湿度、减缓风速)。而那些“记忆编织”的慰藉点,则被灵枢小心翼翼地设置在一些符合“坤舆”记忆碎片中“地脉节点”或“灵性汇聚”之处,使其效果更加自然持久,仿佛本就源于这片土地的抚慰。
它辅助方舟网络,但更加注重激发其内生力量。它引导幸存者们依靠自身观察“信息苔藓”来学习,依靠自身合作来建设家园,依靠自身记忆与情感来凝聚共同体。它所做的,是提供更好的“土壤”和“工具”,而非直接给予果实。
古魂初醒,定下守护存在之盟约。 星火织网,开启自强不息之新元。 在这片被灾难洗礼过的土地上,一种全新的生态正在形成:以李钧的铁碑规则为边界和骨架,以灵枢的菌毯网络为血脉和神经,以坤舆的星球意志为根基和底蕴,共同支撑着那些由人类幸存者构成的、闪耀着文明星火的方舟单元,向着未知而充满挑战的未来,艰难而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
喜欢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