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率领队伍离开洛阳,北渡黄河,一路疾行,目标直指河内郡。初时路途尚算顺畅,得益于颜良率领前军的清扫和王匡在河内方向的接应。然而,当他们行至汜水附近,一座巍峨的关隘如同匍匐的巨兽,横亘在通往河内的要道之上——虎牢关。
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其城墙高厚,依山势而建,远远望去,旌旗招展,甲胄的反光在阳光下星星点点,守备显然十分森严。
队伍在关外数里处停下扎营。中军大帐内,气氛略显凝重。
“主公,探马回报。”颜良大步走入帐内,脸色严峻,“虎牢关守将乃董卓麾下都督徐荣,此人并非纯粹西凉莽夫,颇懂兵法,治军严谨。关上守军约三千,皆是西凉老兵,戒备森严,对我等过往盘查极严,没有董卓手令,恐难通过。”
“徐荣……”袁绍手指轻叩案几,这个名字他记得,历史上曾大败过曹操和孙坚,是一员被低估的良将。董卓派他守此要冲,显然也是知人善任。
文丑嗡声道:“主公,不过三千人,我等麾下儿郎亦是百战精锐,强攻便是!末将愿为先锋!”
“不可!”荀攸立刻出声反对,他伤势未愈,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清明,“文将军勇武可嘉,然虎牢天险,易守难攻。徐荣非庸才,我军虽精锐,但连日奔波,人困马乏,更有众多文士家眷需要保护,强攻损失必大,且一旦拖延,洛阳方向董卓援军赶至,我等危矣!”
许攸也皱眉道:“公达所言极是。况且,若在此与董卓部将开战,无异于公然宣告决裂,我等‘奉旨平乱、出城休整’的大义名分便荡然无存,于日后号召天下讨董不利。”
文丑闻言,虽心有不甘,但也知二人说得在理,只得闷声退到一旁。
袁绍听着众人的议论,目光却始终落在面前粗糙的地图上。强攻是下策,绕行?虎牢关与黄河之间通道狭窄,且有重兵把守,绕行风险极大,且耗时日久。那么,只剩下一条路——智取。
他回想起历史上十八路诸侯讨董时,面对虎牢关的无可奈何,最终是靠关羽温酒斩华雄(演义)以及吕布败退等内部因素才得以突破。如今,他只有这几千人,必须用更巧妙的办法。
“徐荣此人,性格如何?关内守军士气怎样?董卓可有关乎我等的明确指令送达?”袁绍连续发问,目光锐利。
颜良答道:“徐荣治军虽严,但并非李傕、郭汜那般残暴,对麾下士卒还算体恤。至于士气……西凉军初入中原,又刚经历洛阳混乱,想必并非铁板一块。董卓的明确指令,探马未曾探知,或许尚未送达,或许徐荣接到的仍是常规戒严命令。”
袁绍眼中精光一闪,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在脑海中成型。他微微一笑,看向荀攸和许攸:“既然强攻不得,绕行不便,那我们就让徐荣‘请’我们过去。”
袁绍的计划迅速展开,分为明暗两条线。
明线上,他大张旗鼓,打出“司隶校尉袁”、“奉旨平乱”的旗号,派出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和一份措辞恭敬的文书,前往虎牢关求见徐荣。
使者昂首进入关城,面对高坐其上、面色冷峻的徐荣,不卑不亢地行礼,然后呈上文书与礼单,朗声道:“徐都督在上,吾主袁司隶奉何大将军遗命,入宫平乱,诛除阉党,现已功成。因宫中混乱,陛下受惊,吾主忧心如焚,特护送蔡邕公、皇甫将军等国之柱石,并携带宫中重要典籍,前往河北稳固局势,安抚民心,以防不测。此乃为国为民之举,望都督明察,开关放行。此些许薄礼,乃吾主感念都督镇守雄关之辛劳,万望笑纳。”
这套说辞,是袁绍与荀攸精心打磨的,占据大义名分,将“逃离”包装成“奉命维稳”,将“携带典籍人才”说成“保护国家财产”,滴水不漏。
徐荣看着礼单,又看了看文书,眉头紧锁。他并非不识时务,袁绍的名头和这份看似合理的说辞,让他不敢轻易动武。但董卓的军令是严查过往,尤其是袁绍这等人物。
“袁司隶忠心可嘉。”徐荣缓缓开口,语气平淡,“然荣职责所在,需确保关防万无一失。请使者回报袁司隶,容徐某思量片刻,并需查验队伍,方可定夺。”他这是缓兵之计,既不得罪袁绍,也要履行职责,甚至可能是在等待洛阳的进一步指令。
使者依礼告退。
暗线上,袁绍的行动更为诡秘。他采纳了荀攸的计策:
第一,命文丑挑选数十名机灵胆大的士兵,换上普通百姓或是溃散禁军的服装,混在每日试图过关的流民队伍中,在关前故意散布各种谣言。
有的说:“听闻董太师(董卓已自封太师)在洛阳纵兵劫掠,连袁隗太傅家都未能幸免,袁司隶是心寒了才走的!”
有的说:“宫里传出消息,张让死前诅咒董卓,说西凉军长久不了,很快关东诸侯就要联合起来打回洛阳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