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你负责暗中联络长安之事,人选、财物,随你调用,务必打通关节!”
“其余诸将,整军备战,待我名分一定,即刻誓师出征!”
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正名行动,迅速展开。
陈琳果然不负“笔下雄兵”之盛名,闭门数日,一篇洋洋洒洒、辞采飞扬而又义正辞严的《自请大将军、督河北四州军事表》便跃然纸上。表中先是痛心疾首地列举董卓鸩杀少帝、祸乱宫闱、焚掠洛阳、迁都长安等十大罪状,字字如刀,句句见血;继而笔锋一转,盛赞袁绍家世忠良(四世三公),本人英武睿智,破公孙、抚流民、清吏治,功在社稷,泽被苍生;最后指出,如今国难当头,天子蒙尘,关东诸侯无所统属,非有德高望重、实力雄厚之大将不足以统合诸军,匡扶汉室。因此,“臣绍不胜惶恐,迫于河北士民之请,诸侯推举之谊,暂领大将军职,假节钺,督冀、幽、并、青四州军事”,承诺必竭股肱之力,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表文写成,先在大将军府内传阅,众人观之,无不击节赞叹。即便是田丰、崔琰等严谨之士,亦认为此文情理兼备,气势磅礴,足以传世。
“好!有此雄文,大事成矣!”袁绍览毕,亦是心潮澎湃,当即用印。
随后,审配、逢纪动用所有官方驿道与秘密渠道,将这份表章的正式本送往长安,同时,成千上万的副本如同雪片般,飞向兖州、豫州、徐州、荆州……乃至交州、益州。表章所到之处,果然引起了巨大轰动。士人传抄诵读,百姓口耳相传,袁绍“忠勇为国、忍辱负重”的形象与董卓的“国贼”面目形成了鲜明对比。许多原本观望的州郡长官、地方豪强,开始明确向邺城靠拢。
与此同时,许攸派出的精明干练的使者,携带重金珍宝,通过隐秘路线,潜入长安。利用董卓集团内部的矛盾和贪腐之风,成功地与牛辅麾下的心腹将领以及李儒门下的客卿搭上了线。大量的财帛和许攸承诺的“日后富贵”起到了作用,这些人在收了厚礼之后,虽未明确承诺什么,但都表示“会在适当时候,陈述利害”。
长安,相国府(董卓自封太师后,其府邸仍多称相国府)。
当袁绍那份措辞尖锐、俨然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自居的表章送至董卓案头时,这位西凉枭雄果然勃然大怒。
“袁绍小儿!安敢如此!一介渤海守,竟敢自请大将军,督四州军事?他眼里还有没有朝廷!有没有咱家!”董卓咆哮着,将表章掷于地上,肥硕的身躯因愤怒而颤抖,“咱家要发兵!立刻发兵,踏平冀州,将袁绍碎尸万段!”
堂下众将,如李傕、郭汜等,也纷纷叫嚣请战,气氛一时剑拔弩张。
然而,就在董卓即将下达命令时,一直冷眼旁观的李儒,轻轻咳嗽了一声,出列拱手:“岳父大人息怒。”
董卓对这个女婿兼首席谋士颇为倚重,强压怒火:“文优(李儒字),你有何话说?难道咱家还怕了他袁本初不成?”
李儒缓缓道:“岳父,袁绍此举,狂妄至极,确是可恨。然,细思之下,此时并非大举征讨河北的良机。”
“为何?”
“其一,关东诸侯,各怀异志,然袁绍此表一出,俨然已成其领袖。我军若攻袁绍,关东诸军恐会联兵救援,使我陷入多线作战。其二,冀州经袁绍经营,兵精粮足,非旦夕可下。我军主力若东出,马腾、韩遂在西凉,白波贼在河东,乃至汉中的张鲁,都可能趁机作乱,长安危矣。其三,”李儒压低了声音,“袁绍此举,虽是僭越,然其表章遍传天下,已占大义名分。我军若强行征讨,恐更失天下人心。”
这时,收了许攸厚礼的牛辅,也瞅准机会,出言附和:“文优先生所言极是。岳父,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若……暂且隐忍,不予理会。反正天子在岳父手中,我不下诏承认,他袁绍便是自封,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待我整顿内部,削平周边之患,再集中力量,一举歼灭袁绍不迟。”
其他几位也被暗中打点过的将领,也纷纷出言,认为眼下应以稳固关中为要。
董卓虽然暴戾,但并不愚蠢。他冷静下来,权衡利弊,知道李儒和牛辅等人说得有道理。现在和气势正盛的袁绍集团全面开战,风险太大。
他喘着粗气,狠狠瞪了一眼地上的表章,最终悻悻道:“哼!便让这小儿再猖狂几日!咱家迟早与他算总账!此事,暂且搁置,不予回复!”
李儒补充道:“岳父,虽不回复,但可暗中下诏,斥责袁绍擅权,并加封刘表为荆州牧,陶谦为徐州牧,使其互相牵制……”
“就依你!”董卓不耐烦地挥挥手。
就这样,在袁绍明暗两手准备下,董卓集团默认了既成事实。虽然来自长安的正式册封永远不会到来,但袁绍“自领”大将军、督河北四州军事的行为,在关东乃至天下大部分地区,已经获得了事实上的承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