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不才,蒙诸公推举,暂居盟主之位。既居此位,必当秉公持正,赏罚分明!自即日起,凡我军令,诸军皆需遵从!有功者,虽微必赏;有过者,虽亲必罚!畏缩不前者,斩!贻误军机者,斩!私通敌寇者,斩!”
三个“斩”字,带着凛冽的杀气,如同寒风吹过战场,让一些心怀鬼胎者不由得打了个冷颤。
“我等目标,唯有一个——西向长安,诛杀国贼,迎回天子,再造太平!”袁绍猛地拔出腰间宝剑,直指西方,“大军所指,日月重光!”
“万岁!”
“盟主万岁!”
“讨董灭卓!兴复汉室!”
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冀州军,几乎所有在场的士卒,都被这气氛感染,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浪如同实质的冲击波,席卷整个酸枣原野!袁绍登坛盟誓,慷慨陈词,以其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无可争议的实力,在这一刻,真正奠定了其关东联军盟主的无上权威!
盛大的盟誓仪式结束后,各路诸侯齐聚中军大帐,举行第一次军事会议。帐内的气氛,与坛前的同仇敌忾相比,顿时微妙了许多。
袁绍端坐主位,自然有一股威仪。他环视众人,缓缓开口:“盟誓已毕,大义已定。接下来,便是如何用兵。诸公皆国之栋梁,可有良策以教我?”
话音未落,曹操便迫不及待地出列,他脸上带着未尽的悲愤与急迫:“盟主!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操愿为前锋,星夜引兵西进,直叩汜水关,为我大军打开通道!”
他的主张十分明确:趁董卓迁都未稳,民心惶惶,联军士气正盛,速战速决,直捣黄龙。
袁绍闻言,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其他人:“孟德(曹操字)勇烈可嘉。诸公以为如何?”
刘岱捋了捋胡须,慢条斯理地道:“孟德之言,不无道理。然我军新合,各部协调尚需时日。董卓虽迁都,然其麾下西凉铁骑精锐犹在,更有吕布这等猛将为爪牙,贸然轻进,恐有闪失。”他这话听起来持重,实则隐含了对曹操这种急切心态的不以为然,也透露出不愿损耗自身实力的心思。
孔伷接口,带着名士的清谈习气:“是啊,用兵之道,在于庙算。今我军虽众,然粮草转运,器械补充,皆需统筹。不若稳扎稳打,先取荥阳、敖仓,巩固粮道,再图西进。”他的建议更偏向于保守。
张邈、张超兄弟等人也多附和刘岱、孔伷之意,认为应当谨慎。
曹操见众人如此,心中大急,声音也提高了几分:“诸公!董卓暴虐,天下共击!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且迁都之后,洛阳空虚,若能速克汜水,兵临城下,则关中震动,董卓内部必生变乱!此乃战机,稍纵即逝啊!”
他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在座诸侯,大多更关心自己的实力保存。速战的风险,他们不愿承担。
这时,袁绍终于开口,他声音平稳,却带着决定性的力量:“孟德之心,绍深知之。然刘公山(刘岱字)、孔公绪(孔伷字)等所言,亦是为大局计。”他先安抚了双方,随即定下调子,“董卓西迁,实力未损,虎牢、汜水等关隘险峻,急切难下。我军初合,确需时日整合,畅通粮道。”
他看向曹操,语气诚恳:“孟德勇锐,可为先锋,但不急于叩关。可先率本部,并调王匡河内之兵,前出至荥阳一带,清扫敌军斥候,巩固前沿,探查虚实。待我军粮草齐备,各部磨合已毕,再大举西进,一举破敌!届时,仍以孟德为前驱,如何?”
这番安排,既肯定了曹操的积极性,赋予了他前敌指挥的权限,又避免了联军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决战,符合大多数诸侯(包括袁绍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将曹操的部队顶在最前面,既利用了其战斗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耗了其力量。
曹操何等聪明,立刻听出了袁绍的弦外之音。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但此刻势单力薄,且袁绍的安排在明面上无可指摘,他只能压下心中不甘,拱手道:“……操,遵盟主之令。”
这一刻,帐内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袁绍的盟主权威得到了贯彻,但联军内部,因战略分歧和各自利益而产生的裂痕,已悄然显现。曹操的急切与隐忍,刘岱等人的保守与私心,都与袁绍那看似公允、实则掌控全局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会盟的盛况之下,权力的博弈与利益的暗流,已然开始涌动。讨董之路,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