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映照在大将军府兵曹衙署内陈列的几副铠甲上。袁绍的手指缓缓拂过一副皮甲的边缘,那里有一道明显的、被利刃劈开的旧痕;他又掂了掂一柄环首刀,刀身黯淡,刃口甚至有些卷曲。这些都是从北疆前线轮换下来的武备,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装备的局限。
“主公,”陪同视察的军师中郎将荀攸沉声道,“去岁北疆、并州两战,我军虽胜,然将士浴血,损伤亦不小。胡骑弓马娴熟,甲胄或不如我,然其来去如风,冲击力极强。我军现有军械,守成有余,若欲主动出击,横扫中原,则……尤需利器。”
袁绍沉默不语。他深知,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装备的代差足以决定胜负。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曹操能以弱胜强,固然有计谋因素,但袁绍军队的装备是否真的具有压倒性优势,本就存疑。如今他既然来了,就绝不能让历史重演。他要的不是势均力敌,而是碾压性的优势。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远处,邺城官营匠作监的方向,隐约有黑烟升起。那里,汇聚了来自河北四州最优秀的工匠,但他们目前的生产方式,仍是各自为战,效率低下,标准不一。
“公达所言极是。”袁绍收回目光,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光有良将精兵、充足粮草还不够,还需有能破坚甲、摧敌锋的利器!是时候,让我们的工坊,真正‘林立’起来了。传令,召大匠作马钧,及兵曹、匠作监主事,即刻议事!”
一场旨在打造这个时代最强大战争兵器的变革,在袁绍对现有装备的不满与对未来霸业的野心中,悄然启动。
大将军府的意志,迅速转化为行动。在袁绍的亲自督导下,在总揽全局的监军沮授的协调下,一场对河北军工体系的深度改造轰轰烈烈地展开。核心负责人,正是被授予全权的大匠作马钧。
1. 改组与集中:三大匠城
首先进行的是资源整合。袁绍采纳马钧与沮授的建议,不再满足于各郡国零散的工坊,而是确立了以邺城、晋阳、蓟城为核心的三大军工生产基地。将分散在各处的优秀工匠、关键原材料(如幽州的优质铁矿石、并州的煤炭、各地的皮革、木材)向这三处集中。
邺城匠作监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主要负责研发、定型以及生产最精良的铠甲、强弓、弩机以及马钧主导的各种新式器械。晋阳匠作监依托并州煤铁之利和边境战事经验,重点生产制式刀矛、箭簇以及骑兵装备。蓟城匠作监则兼顾幽州边防需求,生产皮甲、骑弓以及适应北方气候的军需品。
三大匠作监由大将军府直辖,其主官由马栋推荐、袁绍亲自任命,直接对沮授和马钧负责。此举打破了地方豪强对军工资源的潜在影响,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生产体系。
2. 技术革新:大匠作的神工
马钧的作用在此刻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几乎住在了邺城匠作监,带领着他直属的“技研坊”工匠,日夜攻关。
水力之力:马钧首先瞄准了动力源。他在漳水支流选址,设计并督建了数座水排(水力鼓风机)和水碓(水力锤打设备)。当清澈的河水驱动巨大的木轮,通过复杂的连杆机构带动皮囊鼓风、重锤起落时,所有的工匠都惊呆了。强劲而稳定的水力,使得冶铁炉温更高更稳定,锻打铁料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了数倍不止!以往需要数名壮汉轮番锤打半天的铁胚,在水碓的连续锤击下,很快就能成型。
灌钢之法:马钧并不满足于此。他根据古籍记载和自己的理解,开始试验并推广灌钢法。将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在高温下熔合,使生铁中的碳份向熟铁扩散,从而得到性能优于普通锻铁、材质更加均匀的钢。以此法打造的刀剑刃口,更加坚硬锋利,韧性也更好。虽然良品率初期不高,但已显露出革命性的潜力。
标准化与流水作业:在袁绍的提示下,马钧极力推行“标准化”。他制作了标准的弩机望山(刻度)、箭簇范模、甲片冲压模具。要求所有同类部件必须尺寸统一,可以互换。同时,将复杂的兵器制作过程分解为数十道工序,工匠各司其职,有的专司锻打甲片,有的专司钻孔,有的专司编缀,形成了早期流水线作业的雏形。效率再次飙升。
3. 甲兵之威:从图纸到成列
在新工坊、新技术、新模式的合力下,成果开始井喷。
玄甲营:邺城匠作监出产的新型铁札甲,采用灌钢法制出的甲片,经过水力反复锻打,更加坚韧。甲片之间以熟牛皮绳精密编缀,防护面积更大,重量却比旧甲更轻。当首批三千副新甲交付袁绍亲卫“玄甲营”时,黝黑的甲叶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移动间铿锵作响,宛如移动的钢铁丛林。
破军弩:马钧改进了汉弩的结构,设计了新的腰引上弦装置,并配备了标准化的望山,使得弩箭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且瞄准更加便捷。这种被命名为“破军弩”的强弩开始批量生产,优先装备先登营及各部精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