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府内的反应,则更为直接和暴烈。
当曹操再次展读那篇已被揉皱、又抚平的檄文时,尤其是看到“赘阉遗丑”四个字,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太阳穴突突直跳,那日头风发作的剧痛似乎又要卷土重来。他猛地将檄文拍在案上,发出一声野兽般的低吼:
“陈琳老贼!吾誓杀汝!!”
堂下,夏侯惇、曹仁等武将更是怒发冲冠,纷纷请战:“主公!末将愿率一支轻骑,北渡黄河,直捣邺城,取陈琳首级,以雪此耻!”
“袁绍匹夫,安敢如此辱我主公!当与之决一死战!”
群情激愤,战意高昂到了顶点,却也带着一丝被羞辱后的狂躁。
然而,就在这片沸腾的怒火中,荀彧和郭嘉却异常冷静。
荀彧上前一步,沉声道:“主公,诸将!此正乃袁绍所愿!彼欲以此文,激怒我军,乱我军心,诱我仓促出战!若我军此时贸然北渡,正堕其彀中!”
郭嘉嘴角依旧带着那丝慵懒的笑意,但眼神冰冷:“陈琳之笔,固然犀利,然,刀剑终需战场上见真章。此文传遍天下,看似袁绍占尽大义,实则亦将其逼上绝路——他已自诩为汉室忠臣,天下楷模,此战,他只能胜,不能败!一旦受挫,其虚伪面目,不攻自破。”他顿了顿,看向曹操,“主公,此文虽如箭穿心,然,亦可为我所用。”
曹操剧烈起伏的胸膛渐渐平复下来,他毕竟是曹操。他深吸几口气,强行将那股几乎要焚毁理智的怒火压入心底最深处,转化为更冰冷、更坚定的杀意。
“文若、奉孝,言之有理。”他的声音沙哑,却恢复了枭雄的冷静,“匹夫之怒,徒惹人笑。袁本初欲以笔墨胜我,我便以刀兵回敬!”
他目光扫过众将:“前日军议已定,战略不变!各安其职,加紧备战!官渡,便是吾等雪耻之地!”
他又看向荀彧:“文若,朝中暗流,由你弹压。凡有敢借此檄文生事、动摇军心者,无论身份,一律以通敌论处,严惩不贷!”
“至于这篇檄文……”曹操再次将其拿起,这一次,他的手指稳定而有力,“便留在吾处。它日擒获袁绍、陈琳,吾要亲口问问他们,这‘赘阉遗丑’,可能执天下牛耳否?!”
檄文的影响力,绝不仅限于许都。它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天下诸侯与士林之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荆州,襄阳。
刘表拿着檄文,召集蒯越、蔡瑁等心腹商议。他本就性格迟疑,优柔寡断,此刻更是犹豫不决。蒯越认为袁绍势大,且檄文占据大义名分,或可与之结盟,南北夹击曹操。而蔡瑁等人则更倾向于保守,认为应当坐观成败。刘表最终的决定,依旧是——“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但檄文无疑在他心中投下了一颗倾向北方的石子。
江东,吴郡。
年轻的孙策,刚刚平定江东,锐气正盛。他读完檄文,对周瑜、张昭等人笑道:“袁本初空有大义名分,却无雷霆手段。陈琳文章虽好,奈何袁绍非其主也!曹操,枭雄也,此战胜负犹未可知。我江东新定,当务之急是巩固根基,扫除内患(如严白虎、祖郎残余),而非急于北上掺和。”檄文并未让孙策改变其战略方向,但他对北方的局势,观察得更为仔细了。
徐州,下邳。
已与臧霸联合的陈登,自然也接到了檄文。他于府中细细品读,对身旁心腹道:“袁本初以此文邀买人心,然其麾下谋士倾轧,将领骄矜(如新近败亡的麴义),此其败征已显。曹公虽处劣势,然上下同心,智谋深远,更兼……用兵如神。”他心中那杆天平,在武原之战后,已悄然向曹操倾斜了几分。檄文的大义名分,并未动摇他基于现实利害的判断。
益州、关中、凉州…… 各地诸侯,无论心怀鬼胎还是静待时机,都因这篇檄文,将目光聚焦于即将爆发的官渡之战。袁绍凭借此文,确实在战前,于舆论和道义上,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大义”的名分,如同一声号角,召唤着所有对曹操不满、或意图从龙之功的人。
檄文的传播,达到了袁绍集团预期的效果,甚至犹有过之。它成功地打击了曹操集团的士气,扰乱了许都的民心,并在天下人面前,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将袁绍烘托为代天伐罪的正义之师。
然而,“大义”是一柄双刃剑。当袁绍在邺城,接到各地细作传回的、关于檄文如何引起许都震荡、天下瞩目的捷报时,他志得意满,畅饮三杯。他享受着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瞰曹操的快感。却未曾深思,这顶“大义”的桂冠,是何其沉重。
它意味着,他不能再有任何“不义”之举,他必须成为完美的“圣人”,任何决策的失误、任何内部的污点,都会被无限放大。它更意味着,他失去了任何转圜的余地,此战,他必须赢得干净利落,不容有失。否则,这“大义”便会反过来,成为最辛辣的讽刺,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