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都昌城门大开,孔融率领文武出城相迎。
公子仁义,融佩服之至。孔融由衷说道,自今日起,北海愿听公子调遣。
就在这欢庆时刻,荀攸却带着一队亲兵悄然进入城西的战俘营。营内熙攘纷乱,降卒们或蹲或坐,面上犹带惊惶。荀攸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人群,最终定格在一个角落——那里有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虽衣衫褴褛,却难掩眉宇间的清峻之气。他正低头在一块木片上刻画着什么,身旁还散落着几卷竹简。
陈公台,荀攸缓步上前,声音平静无波,何故作此藏形匿影之事?
那文士手中刻刀一顿,缓缓抬头,正是吕布帐下首席谋士陈宫。他苦笑一声:早知瞒不过公达先生。
荀攸微笑道:公台先生在战俘营中仍不忘研读兵书,实在令人敬佩。只是不知先生可曾想过,当今天下,谁才是值得辅佐的明主?
陈宫默然不语。这时,袁谭闻讯赶来,见到陈宫,立即整理衣冠,以弟子礼相见: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谭之幸也。
陈宫颇为意外:公子何必如此多礼?
袁谭恳切道:先生乃当世大才,谭心仪已久。当今乱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则包藏祸心;我父本初公,四世三公,名满天下,有安定社稷之志。先生何不弃暗投明,共图大业?
陈宫沉吟道:令尊确为当世英雄,然...
先生可是担心我父不能容人?袁谭接道,请看高顺将军、纪灵将军,皆能在我军中得到重用。先生大才,必能一展抱负。
陈宫注视着袁谭,见这位年轻公子目光清澈,态度诚恳,不禁想起当年与曹操决裂的往事,心中感慨万千。
若本初诸子皆如公子,陈宫长叹一声,何愁天下不定!宫...愿效犬马之劳。
袁谭大喜,当即解下自己的披风为陈宫披上:得先生相助,如得十万雄兵!
当晚,袁谭在都昌府衙大宴众将。席间,孔融亲自为太史慈斟酒:将军神射,古今罕有。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太史慈谦逊道:文举公过奖。此战之功,首推公子运筹帷幄,次推公达先生妙计,再次公明将军佯攻得力。慈不过尽本分而已。
陈宫坐在袁谭身侧,看着堂上济济一堂的文武英才,不禁感慨:公子能在短时间内汇聚如此多豪杰,实乃天命所归。
袁谭举杯道:今日之功,是诸位同心协力的结果。谭在此谢过诸位!愿与诸位携手,共安天下!
宴席之间,捷报频传:管亥部众已全部收编,缴获粮草军械无数,北海各县纷纷来降...
荀攸对袁谭低声道:公子,如今琅琊、北海皆定,青州大半已入掌握。陈公台来投,更是如虎添翼。接下来,该考虑徐州之事了。
袁谭点头,目光望向南方:先生说的是。待局势稳定,便该南下图谋徐州了。
宴罢,袁谭独自登上都昌城楼。望着满天星斗,他心中感慨万千。数月前,他还是个需要父亲庇护的公子;如今,却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统率千军万马。
公子。身后传来陈宫的声音,可是在思考下一步方略?
袁谭转身,见陈宫不知何时来到身后,便诚恳请教:正要向先生请教。
陈宫望着南方,目光深邃:徐州陶谦已老,其子无能。如今曹操被主公牵制在官渡,此乃天赐良机。不过...
先生但说无妨。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公子既然能收管亥之众,服陈宫之心,何不对臧霸也施以仁义?
袁谭恍然大悟:先生一言,令谭茅塞顿开!
此时,在城外军营中,太史慈正在擦拭他的铁胎弓。徐晃走进帐中,笑道:子义今日这一箭,必将名传天下。
太史慈却道:比起这一箭,我更看重公子的仁义。能以德服人,才是真正的为将之道。
而在另一个营帐中,高顺正在整编降卒。看着这些曾经的敌人如今成为同伴,他不禁想起袁谭义释自己的情景。
或许,他轻声自语,这才是真正的明主。
北海既定,青州归心。随着陈宫的加入,袁谭麾下更是谋臣如云,猛将如雨。他的威名,随着太史慈那定鼎一箭,传遍了整个中原。南方的徐州,已经近在咫尺;而袁谭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