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首先来到造纸工坊。此时的生产流程已初步规范。工匠们分工协作,浸泡、蒸煮、捣浆、抄造、烘干,井然有序。工坊一角,整齐堆叠着已经造好的纸张,颜色虽仍偏黄,但表面光滑,质地柔韧。
马钧亲自捧上一叠纸,呈给袁绍,努力清晰地介绍:“王……王爷,此乃新成之纸。以楮皮……为主料,佐以……石灰脱胶,藤汁为药。其成本……不足绢帛百分之一,轻便……远胜竹木。”
袁绍接过,仔细摩挲,又递给身后的荀彧。荀彧眼中难掩惊叹,他立刻取笔蘸墨,在纸上书写。但见笔锋过处,墨迹清晰,虽有轻微渗透,但完全不影响识读。
“妙哉!”荀彧由衷赞道:“此纸若能量产,则政令文书,朝发夕至,再无滞碍。典籍传播,亦将成本大降,惠及天下学子。此乃文教复兴之基石啊!”
曹操也拿起一张纸,掂量了一下,目光锐利:“成本果真如此之低?若能供应军中,用于文书、地图,亦是极大便利。”
袁绍满意地点头,看向马钧:“德衡真乃国士!此纸,可有名号?”
马钧一愣,摇了摇头。
袁略一沉吟,道:“此纸诞生于许都,意在承载文明,流传千古。便唤作‘许载纸’如何?”
“王爷赐名,甚佳!”众人齐声道贺。
此时,一直沉默寡言的王桀被引荐上前。他负责的正是利用新纸进行典籍整理。他展示了几卷用线装订的纸册,内容正是抄录清晰的《尚书》篇章。
“王爷,”王桀恭敬道:“以往一卷《尚书》需竹简数十斤,车马难载。如今,同等内容,仅此薄薄一册,可置入袖中。臣等已开始系统抄录兰台、东观旧藏,假以时日,湮没之典籍,皆可重见天日,嘉惠士林。”
袁绍抚须大笑:“好!好一个‘重见天日’!此乃不世之功!”
离开造纸工坊,众人移步军械试验场。这里的气氛更为肃杀。
首先展示的便是刘晔主持改进的腰引弩,以及在此思路上,由马钧进一步优化机构后试制出的“元戎弩”原型。一名精锐弩手操作元戎弩,通过旋转弩身后的摇柄,利用连杆和齿轮组,竟然在短短十息之内,连续射出了五支弩箭,箭箭命中百步外的包铁木靶!
“嘶——”在场武将,包括许褚在内,都倒吸一口凉气。他们太清楚这种射速在战场上意味着什么了。
“此弩若列装于阵前,敌军冲锋,无异于自寻死路!”许褚瓮声瓮气地评论道,眼中满是炽热。
刘晔适时上前,解释道:“王爷,此元戎弩尚在完善,造价高昂。但简化版的腰引弩,已可大规模制造,装备各部。”
接下来展示的,是采用初步标准化部件组装的发石车和云梯。工匠们现场演示了快速拆解与组装,以往需要半天才能架设好的重型器械,如今不到一个时辰便可完成。
最后,马钧呈上了采用新“灌钢法”反复锻打制成的环首刀。只见刀身闪烁着一种异于寻常的寒光。测试者用新刀与旧制环首刀对砍,只听“锵”的一声,旧刀刃口崩开一个缺口,而新刀仅留下一个浅印。
“好刀!”袁绍忍不住赞道,他接过刀,掂量了一下,感觉分量适中,舞动起来,破空之声尖锐。“此刀之利,可破重甲!”
娄圭此时上前,总结道:“王爷,截至目前,将作大营已初步完成许载纸、腰引弩、标准攻城模块、新式灌钢刀四项主要成果。其余如改良马鞍、水排鼓风等小项革新,更是不计其数。所有图纸、工艺皆已建档保存,由王桀博士负责整理入库。”
袁绍环视眼前这三位功臣——统筹全局、保障有力的娄圭;深谋远虑、化设想为现实的刘晔;沉默寡言、却总能攻克核心难题的马钧。他心中感慨万千。
“孤得诸卿,如高祖得张良、萧何,世宗得桑弘羊、张骞!”袁绍声音洪亮,充满激赏:“文若!”
“臣在。”荀彧上前一步。
“即刻拟令:擢升娄圭为将作大匠,秩中二千石,总领天下工官事宜!刘晔加官为五官中郎将,参赞军事,兼领将作大营技术总监造!马钧……擢为尚书仆射,专司工坊革新,凡有所请,可直接上奏于孤!王桀,授博士祭酒,掌典籍整理与技术档案!”
四人闻言,皆是大喜过望,尤其是马钧,以其木讷之身,竟得授如此清要显职,可见袁绍对其重视程度。他们齐齐拜倒:“臣等谢王爷隆恩!必肝脑涂地,以报知遇!”
袁绍亲手将他们一一扶起,目光扫过眼前初具规模的工业基地,又望向南方,豪情顿生:“工坊革新,利器初成。此乃天助孤也!诸卿勉之,待钱粮丰足,水师练就,便是这许载纸上,书写讨逆檄文!便是这新式军械,横扫不臣之时!”
春风拂过将作大营,带来泥土的芬芳,也带来了一个全新时代的气息。技术的力量,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已然破土而出,即将在这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支撑袁绍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最强助力。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