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一年夏,一场数十年不遇的暴雨席卷了兖州、豫州大部,接连十余日,天如倾漏。黄河下游水位暴涨,汹涌的浊浪不断冲击着年久失修的堤岸,情势岌岌可危。
许都晋王府内,灯火彻夜通明。袁绍与曹操、荀彧等人紧急议事,来自河防前线的告急文书一封接着一封。
“报——白马津段堤坝出现管涌!”
“报——濮阳段水位已超警戒,民夫正在抢筑子堰!”
“报——东郡有村庄被淹,百姓流离……”
曹操面色凝重,指着地图上蜿蜒如怒龙的黄河:“殿下,此次水患来势凶猛,若任其发展,兖、豫数郡将成泽国,去岁屯田之成果,恐毁于一旦!”
荀彧补充道,语气沉痛:“更堪忧者,流民若得不到妥善安置,恐生内乱,被南边刘备、孙策所趁。水患不治,国无宁日。”
袁绍负手立于殿中,望着窗外依旧滂沱的雨势,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更广阔的图景。他蓦然转身,目光锐利如刀:“孤意已决!治水,非仅为解一时之困,更要为万世开太平!此次水患,正暴露了我水利废弛之积弊。孤要借此契机,动员全国之力,大兴水利,不仅要堵住决口,更要疏浚河道,重修渠网,让这肆虐的黄河,变成滋养万民的母亲河!”
他即刻下达王命:
“擢升贾逵为治水监,总领天下河渠事务,即刻赶赴黄河险段,主持防汛抢险及后续治理!”
“命李通为督漕中郎将,辅佐贾逵,专司河道疏浚、堤坝修筑之工役调度!”
“命王基为漕运都尉,负责规划南北漕运,联通河、济、淮、泗,使粮货畅通无阻!”
“诏令各州郡,即刻排查境内河渠险工,征调民夫,储备物料,听候贾逵统一调遣!”
王命如疾风骤雨般传出,一个以治理黄河为核心,辐射全国的水利建设大会战,在风雨飘摇中拉开了序幕。
贾逵受命于危难之际,星夜兼程,直奔黄河最危险的白马津段。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浑浊的河水几乎与堤顶平齐,浪头不断拍打着单薄的堤岸,无数民夫和兵卒正如蝼蚁般搬运土石,试图加固,但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显得如此徒劳。
“如此堵漏,如同扬汤止沸!”贾逵立刻召集随行水利官员及当地老河工,“必须双管齐下!李将军!”
“末将在!”李通应声而出,他作风悍勇,此时正适合攻坚。
“你即刻组织精壮,在下游开阔处,开挖三条分洪河道,引泄洪水,减轻主堤压力!同时,征调所有船只,运送巨石、竹笼,不惜代价,先稳住主堤!”
“遵命!”
贾逵又看向心思缜密的王基:“王都尉,漕运规划需即刻着手。你带人勘察黄河、济水、鸿沟故道,规划出一条连接河北、中原与江淮的水运网络。未来,我们的粮草军械,要能通过水路,快速运抵四方!”
王基拱手:“下官明白,已带好图册,即刻便去勘测。”
命令下达,庞大的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李通展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他按军队编制管理民夫,设立营寨,分工明确。壮丁负责挖掘土方、搬运石料;妇女老弱则负责编织盛放石块的竹笼、草袋。来自将作大营改良过的铁锹、独轮车被大量运抵工地,效率倍增。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分洪河道挖掘至深处,遭遇坚硬岩层,进度缓慢。连日暴雨,使得道路泥泞,石料运输极其困难。更棘手的是,部分当地豪强,以占用祖坟、良田为由,阻挠施工。
贾逵闻讯,亲自前往处理。他并非一味强压,而是带着王基绘制的水利全图,向豪强们展示未来水渠修成后,其周边土地将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其价值倍增。同时,他也严正警告:“阻挠国策,形同谋逆!届时,损失的就不只是几亩田了!”恩威并施之下,阻力渐消。
与此同时,王基的勘测工作也取得了突破。他不仅重新厘定了鸿沟故道的路线,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贾监,李将军,下官以为,可在黄河与济水之间,开凿一条新渠,不仅可分泄黄河洪峰,更可成为连接中原与河北的黄金水道!此渠若成,自邺城粮仓至许都,舟楫往来,可省陆路转运之耗大半!”
贾逵与李通研究后,大为赞同,立即上表袁绍。袁绍接到奏报,拍案叫好,当即批准,并命名为“平虏渠”,寓意平定北虏(暗指未来可能用兵北方),并调拨更多资源支持。
在无数人的奋战下,肆虐的洪水终于被初步驯服。险情解除后,贾逵并未让民夫解散,而是按照既定规划,转入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阶段。疏浚黄河下游河道,加固千里堤防,开凿“平虏渠”,修复各地陂塘堰坝……广袤的北方大地上,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重新描绘着水系版图。
建安十二年秋,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防汛之战已过去一年有余。袁绍再次出巡,此番重点,便是视察水利工程成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