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夏,许都的繁华之下,涌动着一股新的潮流。晋王袁绍在稳固北方、推行新政卓有成效之后,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未来。这一日,他在王府内召见了丞相曹操、尚书令荀彧,议题关乎继承与延续。
“文若,孟德,”袁绍放下手中来自各州的祥瑞贺表,语气深沉,“新政推行数年,科举已开,文武并举,各地报喜之声不绝。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孤欲派一稳重干练之臣,代天巡狩,实地勘察各州新政成效,纠察不法,以安民心,亦使朝廷知地方之实情。”
曹操颔首:“殿下所虑极是。新政虽好,恐有阳奉阴违、虚报政绩之徒。需一铁面无私、熟知律法之重臣前往。”
荀彧略一沉吟,奏道:“廷尉满宠,执法如山,不避权贵,且通晓政务,正是最佳人选。以其为巡狩使,持节巡查,必能明察秋毫,使新政真正惠及黎庶。”
“善!”袁绍当即准奏,“即命满宠为巡狩使,持节,巡查幽、蓟、冀、并、司隶、朔方诸州!”
决议已定,袁绍话锋一转,目光中透出深意:“然,治国之道,非一代之功。孤观各家子弟,如休儿(曹休)、伯仁(夏侯尚)、子奂(臧艾)等,已渐长成。今科取士之俊杰,如司马懿、邓艾、杨修,亦需深知地方民情。彼辈乃国家未来之栋梁,岂能久困于京畿,不识民间疾苦,不晓疆场险峻?”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明白了袁绍的用意,这是要为下一代铺路,亦是观察与磨砺。他接口道:“殿下圣明。雏鹰欲飞,需历风雨。不如让这些小子,随伯宁(满宠字)同行,名为游学,实则观政、察民、习军旅之事。以曹休年长沉稳,可为领队,约束众人。让显甫(袁尚)、子桓(曹丕)、子文(曹彰)也一同前去!还有张虎、乐綝、典满、许仪……让他们都去看看,这天下是如何治理的!”
王命传出,许都震动。一支特殊的巡狩队伍就此组成:以铁面廷尉满宠为核心,以年轻宗室、将门之后(曹休、夏侯尚、臧艾、袁尚、曹丕、曹彰、张虎、乐綝、典满、许仪)与新科文士(司马懿、邓艾、杨修)为成员。他们怀着兴奋、好奇与些许忐忑,即将踏上一次影响他们一生的旅程。
巡狩的队伍自许都出发,规模不大,却因其特殊的成员而备受瞩目。满宠不苟言笑,行程安排得极为紧凑,每日皆有课业,要求诸子记录见闻,思考得失。曹休以兄长自居,尽力协调各方。队伍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在各州停留颇久,深入考察。期间,书信往来于巡狩队伍与许都之间,传递着信息,也记录着成长。
第一站:幽州、蓟州 - 北疆铁壁与胡汉交融
曹休致叔父曹操书(节选):
“侄儿休顿首叔父大人。我等已抵幽州。审配公治政严谨,北疆防线固若金汤。观‘幽州突骑’演练,万马奔腾,气势雄浑,彰弟兴奋不已,连日随鲜于都督习骑射,颇有进益。蓟州田畴太守,推行王爷‘胡汉一家’之策甚力,边市繁荣,胡汉交易公平,相处和睦。丕弟与司马懿、杨修于此议论良久,言此乃‘文化浸润,消弭干戈’之良策。满廷尉已开始核查军械库与边贸税簿,一切井井有条。侄儿观此,深感北疆之固,非独武力,亦在人心。……”
随行文书(杨修执笔)记录:
“……司马仲达独观边塞地图,默然良久,问田太守:‘若胡人盟约生变,首冲何处?应急之兵几何?粮道如何保障?’其思虑之深,令人侧目。邓士载则细察屯田水利,与老农交谈,于水土保持之法,颇有心得,虽言辞不甚流畅,然见解务实。……”
第二站:冀州 - 王业根基与工坊革新
满宠致尚书台公文(附卷):
“……冀州乃根本之地,荀湛、纪灵治理得当,政通人和。邺城工坊区规模宏大,新式军械、许载纸产出日增,账目清晰,物料管理严密。新科进士邓艾,于工坊流水作业之法甚感兴趣,记录甚详,言可推广于漕运、筑城等事。曹丕、司马懿关注新政法规于地方执行之细节,常与郡县曹吏交谈。曹彰、张虎等人则流连于武库,对新式环首刀、灌钢甲爱不释手。……”
袁尚致父王袁绍家书(节选):
“……儿臣于邺城,见父王当年基业,如今愈发兴盛,心中激动难言。工坊之利,实乃强国之基。杨修才思敏捷,于宴席间赋诗赞美父王功业,文采斐然。然满廷尉依旧冷面,核查仓廪时,发现一胥吏小有贪墨,立时杖责革职,毫不容情。儿臣深感,治国既需宏图,亦需此等雷霆手段。……”
第三站:并州 - 新附之地的蜕变
夏侯尚致其族叔夏侯惇书(节选):
“……叔父钧鉴。并州新定,然崔琰公以德化民,气象一新。王凌、张既都督整军有方,‘并州狼骑’骁勇,‘雁门射手’精准,依托山势,防线严密。此处吏治,较之冀州稍显粗疏,满廷尉已处置数名豪强,新政‘占田课田’之制,于此地推行,阻力颇大,然成效亦显,流民安置甚妥。邓艾于此地关注山地屯田与粮道运输,所提建议,虽质朴却切中要害。司马懿则常与崔公清谈,论及教化与律法之平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