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河堤,护的是全县百姓的命。”宁采臣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谁要是想断大家的活路,先问问我这双拳头,还有全县的百姓答应不答应。”
豪强见状,知道碰上了硬茬,又看到周围百姓愤怒的目光,只能灰溜溜地让出河道。三个月后,主河道疏通完毕,恰逢雨季,钱塘县竟安然无恙,百姓们在河堤上立了块“宁公碑”,刻着“泽被乡里,功在千秋”八个字。
第三步是推广新粮种。他从外地引进耐旱高产的稻种,先在商会的田地里试种,用道教的“催生术”加速生长,让百姓亲眼看到亩产翻番的奇迹。然后免费发放稻种,派农师下乡指导种植,还制定“奖励法”:种新粮者,秋收后可优先在商会兑换农具。
“天地有好生之德,”宁采臣在田间向老农们讲解,“我们要做的,就是顺着这德性,让土地多产粮,让大家能吃饱饭。”他指尖的法力化作细雨,滋润着幼苗,那些秧苗仿佛有灵性般,纷纷舒展叶片,看得老农们啧啧称奇,直呼“活神仙”。
一年后,钱塘县的粮食产量翻了一倍,百姓们终于告别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街头巷尾的乞丐少了,读书的孩童多了,连空气中的气息都变得鲜活起来——那是生机的味道,是宁采臣用仙武之力,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新的生命力。
第五章:根基已成,前路漫漫
十五岁末的钱塘县,已不复当年的贫瘠模样。宽阔的河道上商船往来,平整的街道旁店铺林立,学堂里传来朗朗书声,连城隍庙的香火都比往年旺盛了许多。百姓们提起宁采臣,不再叫“小神医”“小拳师”,而是尊称“宁举人”,说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钱塘县的“守护神”。
宁采臣的家业也达到了新的规模:宁记商会下辖十二家分号,遍布周边五县;药铺的“宁氏药膏”远销京城,被誉为“神药”;他还在县城外建了座“武学堂”,免费教授贫苦子弟国术基础,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防身护家。
但他并未因此懈怠。每日清晨,他依旧会在静室练拳、吐纳,只是如今的桩功,已能引动周围天地灵气随他呼吸律动;画符时,指尖的法力流转愈发圆融,连武当派送来的“镇宅符”图谱,他看一眼便能领会精髓,甚至能加以改良。
这日,他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信,是当年被他救治过的一位老御史写的,信中说朝廷有意选拔年轻有为的举子入国子监深造,问他是否愿意前往。
“京城吗?”宁采臣站在武学堂的演武场边,看着弟子们练习三体式,眼中闪过思索。钱塘县的根基已稳,但天下之大,还有更多像当年钱塘县一样的地方,需要有人去改变。
“东家,您要走?”掌柜不舍地问。
“只是去看看。”宁采臣笑了笑,“这里的根还在,我走得再远,也会回来的。”他的目光扫过繁华的县城,扫过正在田间劳作的百姓,最终落在自己的双手上——这双手,既能握笔写策论,能握拳练国术,能握符施法术,更能握住一方百姓的生计与希望。
仙武同修的深厚根基,不仅体现在修为上,更体现在这份“能为”之上:武道让他有能力守护,仙道让他有智慧洞察,文道让他有途径变革。三者合一,让他在十五岁的年纪,便已走出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路。
暮色降临,宁采臣回到书房,在灯下写下回信,同意前往京城。笔尖落下时,法力与内劲同时流转,在纸上留下淡淡的灵气波动,仿佛预示着他的前路,将如这字迹般,既有锋芒,又有温度。
窗外,月光洒满庭院,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摇曳。属于宁采臣的故事,在钱塘县写下了厚重的一章,但这并非结局。仙武同修的路还很长,从钱塘到京城,从举人到更广阔的天地,他将带着这份深厚根基,继续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更多关于守护与变革的传奇。
喜欢从邪神开始的旅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从邪神开始的旅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