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武圆融:三轮七脉证轮回》
第一章:菩提初悟,佛道入门
离开中原,一路向西行至梵音缭绕的雪域边缘时,宁采臣已十九岁。见神不坏的肉身在高原日光下泛着温润的金芒,筑基期的法力流转如溪,轮回符箓悬于丹田气海,时时有功德金光滋养。但他站在色拉寺的转经长廊下,听着喇嘛们低沉的诵经声,指尖摩挲着一串刚请的菩提子,心中却生出一种“未圆满”的感触。
“轮回之道,不止于度化与镇灭。”他望着寺中那尊弥勒佛的笑脸,突然明悟,“六道轮转,有因有果,需知‘为何轮回’,方能‘圆满轮回’。”国术的六道轮回拳意重“力”,仙道的轮回符箓重“术”,却都缺少对“轮回本质”的深层洞察——而佛法,恰是探究因果、解析心性的渊薮。
在色拉寺挂单的第三日,他向寺中老僧请教《金刚经》,当听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时,丹田内的轮回符箓突然震颤,符面上的轮盘符文与经文产生共鸣。宁采臣福至心灵,向老僧求取佛法典籍,最终选定了两部根基法门:《菩提心经》与《法相金身经》。
《菩提心经》讲“观心见性”,与他轮回道相的“识”相契;《法相金身经》论“肉身成佛”,需打通人体三轮七脉,与国术的“见神不坏”、仙道的“筑基炼体”可相互印证。他意识到,佛道的三轮七脉,恰是连接武道肉身与仙道法力的关键枢纽——顶轮通天地灵气,眉心轮主神识清明,喉轮掌音声妙法,心轮含慈悲喜舍,脐轮藏生命本源,海底轮固轮回根基,梵轮统摄六轮,七脉流转,便可让佛法、武道、仙道之力圆融无碍。
初修《菩提心经》时,宁采臣将见神不坏的“神”沉入心轮,观想自身轮回道相。往日清晰的龙蛇虚影竟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生灵在六道中沉浮的画面:有人因贪嗔痴堕入地狱,有人因善念升入天道,循环往复,无有停歇。“原来轮回不是外力推动,而是众生心性的显化。”他喃喃自语,指尖的菩提子被摩挲得发亮,心轮处生出一缕清凉的佛性之光,与丹田的法力、筋骨的内劲交融,形成一种全新的“混元之气”。
修行三轮七脉则更显艰难。国术虽已练到见神不坏,但打通七脉需要的不仅是力量,更是“意”的精微。他以《法相金身经》为引,用仙道法力滋养脉道,用武道内劲冲击淤塞:练海底轮时,站在冰川融水汇成的溪流中,以三体式桩功引寒气入体,逼出脉道中潜藏的“欲念”杂质;练心轮时,每日为寺外的流浪者施粥,在慈悲心升起时引导佛性之光冲刷脉道;练顶轮时,彻夜坐在雪山顶上,观想星空与自身神识相连,感受“天地与我同根”的境界。
三个月后,当喉轮的淤塞被最后一缕佛性之光冲开时,宁采臣突然能以腹音诵经,声音不高,却能让听闻者心生安宁——连寺中最顽劣的小沙弥,听到他诵《心经》都会乖乖静坐。老僧说这是“梵音通慧”,是喉轮开通的征象,而宁采臣自己知道,这是佛道之力与轮回道相结合的初显:声音中已带着淡淡的“度化”之意,能安抚众生的浮躁心性。
第二章:法相初成,脉轮流转
在色拉寺修行一年后,宁采臣的三轮七脉已打通其五:海底轮、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流转自如,顶轮与梵轮虽未圆满,却也能引动部分佛性之力。此时他再运转功法,体内呈现出奇妙的景象:
武道内劲如金液在筋骨间奔涌,滋养见神不坏的肉身;仙道法力似清泉在经脉中循环,灌溉筑基期的道基;佛性之光若琉璃在脉轮中明灭,净化心性中的尘垢。三者以梵轮为枢纽,时而各自流转,时而交织成网,让他的气息既有武者的沉凝,又有修士的空灵,更添了几分佛陀的慈悲。
《法相金身经》的修行初见成效。当他盘膝静坐时,周身会浮现出淡淡的金色虚影,虽未成就完整金身,却已能显现“慈悲相”与“威严相”:面对苦难者,虚影双目低垂,流露怜悯;面对邪祟时,虚影眉峰微蹙,自带威仪。这虚影与国术的拳意、仙道的符箓相呼应——拳出则虚影挥拳,符动则虚影结印,形成“三位一体”的战力。
一次,寺外的山谷中出现一头修炼数百年的雪怪,其寒气能冻结生灵魂魄,已伤了数位进山采药的村民。宁采臣闻讯前往,见雪怪正咆哮着扑向一个躲在岩石后的孩童,当即运转佛道之力。
眉心轮亮起,佛性之光让他看破雪怪的本源——原是一位被冻死的商旅,因执念不散化为精怪。心轮的慈悲之意升起,他没有直接出拳,而是双手结“无畏印”,喉轮震动,以腹音诵念《菩提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声中,他周身的金色虚影愈发清晰,慈悲相照亮山谷。雪怪的咆哮渐渐平息,冰封的眼眸中流露出迷茫,似乎在回忆生前的片段。宁采臣趁机打出轮回符箓,符光与佛性之光交织,在雪怪身前形成一道轮回之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邪神开始的旅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从邪神开始的旅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