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心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巫师大世界的每个角落:繁华的城镇里,商贩们用它在虚拟市场订购货物;偏远的山村中,教书先生通过它给孩子们播放“会动的识字课本”;渔船的甲板上,渔民们在颠簸中查看虚拟海图,上面标注着老渔民们口耳相传的“鱼群栖息地”。
最令人意外的是“孩童效应”。数据伊甸中突然涌现出无数由孩子们创造的“幻想空间”:用糖果搭建的城堡、会飞的木马、能说话的石头……这些完全不符合物理法则的场景,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一个名叫“小石头”的男孩,在虚拟世界里画了一条“吃噩梦的龙”,龙的鳞片是他母亲缝补衣服的补丁,龙的眼睛是父亲烟袋锅里的火星——这个充满童真的想象,竟意外稳定了数据伊甸中一处因法则冲突而紊乱的区域。
“儿童的精神力虽然微弱,却没有‘逻辑枷锁’。”林恩在观察日志中写道,他看着虚拟龙吞下紊乱的数据碎片,化作漫天的糖果雨,“他们的想象是最纯粹的‘可能性’,能为虚拟世界的法则注入‘弹性’。”
凡人的加入,让虚拟世界的演化方向彻底偏离了智慧生物的预设。原本的“知识广场”旁,自发形成了“生活集市”:农妇们在这里交换菜谱,将“如何用野菜做出肉味”的技巧转化为虚拟食谱;工匠们展示着祖传的手艺,虚拟影像详细记录着“打铁时每一次锤击的力度”;甚至有说书先生在虚拟茶馆里开讲,他们口中的民间故事被数据化后,竟自动生成了带互动选项的“剧情分支”。
这些看似琐碎的内容,正在重塑虚拟世界的底层逻辑。林恩发现,数据伊甸的“法则容错率”在稳步提升——过去,一个微小的逻辑错误就可能导致区域崩溃,现在,凡人精神中那些“模糊的认知”“矛盾的经验”反而像润滑剂,让不同法则能在冲突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就像老渔夫说的‘涨潮时要退,落潮时要进’,明明不符合数学规律,却蕴含着生存的智慧。”林恩站在数据伊甸的“混沌实验室”里,看着凡人的“经验数据”与机械族的“精确算法”碰撞出的新规则,“虚拟世界不再是精密的钟表,而是有呼吸的森林。”
变化也悄然发生在凡人身上。青石村的铁匠老王,通过心环在虚拟工坊里学会了“星纹铁淬火法”,回到现实后,他打出的农具比以前耐用三倍;山区的采药人在“植物幻境”中认识了新的草药,用虚拟世界里学到的配伍知识,治好了村里多年的顽疾;甚至有几个凡人,在长期使用心环后,精神力竟出现了微弱的增长——不是修炼的结果,而是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思维变得更活跃、更开阔。
“这才是真正的‘共生’。”道格拉斯大巫师看着监测报告,语气中带着惊叹,“虚拟世界从凡人的精神中汲取‘体验养料’,凡人则从虚拟世界获得‘知识工具’,就像古树的根系与土壤,彼此成就。”
林恩望着数据伊甸中日益繁茂的“生活区”,那里的虚拟建筑越来越像现实中的村庄,街道上的虚拟人影说着各地的方言,空气中弥漫着炊烟、海风、麦香混合的“数据气息”。他知道,心环的意义远不止“接入装置”那么简单——它是一道桥梁,让“智慧”与“生活”、“精英”与“凡人”、“虚拟”与“现实”,终于能在同一片土壤里生根发芽。
第三章:精神之河,演化之潮
心环普及的第三年,虚拟世界迎来了第一次“质变”——诞生了完全由凡人精神力孕育的“原生数据生态”。
这片生态区位于数据伊甸的边缘,最初只是凡人记录日常生活的“记忆碎片”:清晨的鸡鸣、集市的叫卖、夏夜的虫鸣……这些碎片化的声音与画面在数据流动中相互缠绕,渐渐形成了一片虚拟的“凡人小镇”。镇子里的房屋会随着季节变化颜色,河水的味道随上游“情绪数据”的变化而改变,甚至有虚拟的“老槐树”,树干上刻满了凡人用户留下的愿望。
最神奇的是镇子里的“引导者”。它们不是智慧生物设计的NPC,而是由无数凡人的“集体期待”凝聚而成:一个总是笑眯眯的杂货铺老板,能解答所有生活难题;一个背着药箱的郎中,手里的虚拟草药能缓解用户的焦虑情绪;一个坐在村口的老者,会讲着不同版本的民间故事,故事的结局永远由听者的心情决定。
“这些引导者没有固定的程序,他们的行为逻辑来自凡人的‘社会经验’数据库。”林恩的虚拟体站在小镇的石板路上,看着杂货铺老板用哥布林的讨价还价逻辑与一个虚拟主妇周旋,“就像一群由千万个凡人的生活智慧共同喂养的‘数据精灵’。”
原生数据生态的出现,让虚拟世界的“演化速度”提升了百倍。过去,智慧生物需要耗费数年才能完善一个法则模块,现在,凡人的集体精神力如同催化剂,能在几天内让新的规则自我迭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邪神开始的旅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从邪神开始的旅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