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之上,李世民面沉如水,手指紧紧握着御座的扶手,青筋隐现。他心中的怒火,远比任何臣子都要炽烈。高句丽,一直是他心头的一根刺,也是他立志要超越前隋、成就千古伟业必须迈过的坎!渊盖苏文的挑衅,触及了他的逆鳞!
然而,作为帝王,他必须权衡利弊。国库、民心、四方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扫向了宗室班列中,那个一直沉默的身影——吴王李恪。
“吴王。”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瞬间,所有的争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恪身上。这位刚刚经历风波、执掌武研院的亲王,在如此重大的国策争论中,会持何种立场?
李恪深吸一口气,稳步出列。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他的回答,不仅关乎国策,更关乎父皇对他的最终定位。
他没有直接回答战与和的问题,而是躬身道:“父皇,诸位大人。高句丽之患,非一日之寒。渊盖苏文今日之挑衅,正在试探我大唐之决心与实力。若我示弱,其必更加肆无忌惮。”
他先肯定了问题的严重性,随即话锋一转:“然,正如房相、温中书所言,高句丽确非易与之敌,远征耗费巨大,需从长计议,准备万全。”
他这番看似中庸的开场,让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那你之意,是战是和?”李世民直接问道。
李恪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儿臣以为,当前之要,不在急于一时之战和,而在‘示强’与‘蓄力’!”
“哦?何为示强?何为蓄力?”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
“所谓‘示强’,”李恪朗声道,“便是以雷霆手段,回应其挑衅!可命营州都督,精选铁骑,若高句丽游骑再敢越界,不必请示,立斩不赦!同时,调遣一支精锐,陈兵辽水西岸,大张旗鼓,演练军阵!要让渊盖苏文看清楚,我大唐将士之锋锐,绝非其可轻侮!此乃‘以战止战’之策,打掉其嚣张气焰,迫其收敛!”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沉凝:“而‘蓄力’,则是关键!高句丽倚仗者,无非城防与地利。我大唐若欲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拥有破坚城、克险隘之绝对把握!否则,纵能一时得胜,亦难竟全功,反可能陷入泥潭,重蹈前隋覆辙!”
他再次将话题,引向了武备,引向了技术!
“儿臣在武研院,日夜不敢懈怠,所为何事?便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为我大唐王师,铸就无坚不摧之利器!如今,新式火器研发已至关键,更有……其他关乎国力的长远谋划,正在推进。”他没有明说水力工坊,但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力量,“请父皇与诸位大人,给予武研院时间!待我利器铸成,国力更盛之时,便是高句丽俯首之日!”
他再次立下了承诺,将个人的命运与帝国的征伐大业紧紧捆绑!
一番话,既回应了眼前的危机,又指明了长远的方向,更凸显了武研院不可替代的价值!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在消化着李恪这番言论。
李世民看着下方侃侃而谈的儿子,看着他眼中那毫不掩饰的自信与野心,心中波澜起伏。
这个儿子,总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出一个……超出预期的答案。
“准奏。”李世民最终开口,一锤定音,“着兵部,按吴王所议‘示强’之策办理!营州之事,若有差池,唯张俭是问!”
他直接采纳了李恪“示强”的建议,等于默认了对高句丽的强硬态度。
“至于武研院……”李世民目光深邃地看了李恪一眼,“朕,等着你的‘利器’。”
没有催促,没有质疑,只有一句沉甸甸的期待。
“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望!”李恪重重叩首。
退朝之后,李恪能感觉到,那些落在他身上的目光,又有所不同。少了几分审视与轻蔑,多了几分凝重与……期待。
他知道,他再次为自己和武研院,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发展空间。
回到武研院,他立刻召来了雷老头。
“传令下去,火药司、机械司,所有研发项目,进度提前三成!尤其是‘神火飞鸦’和大型投石机改良,必须尽快拿出可实战的样品!”
“另外,”他压低声音,“城外‘水力工坊’的筹建,加快速度!不惜一切代价!”
“是!王爷!”雷老头感受到李恪语气中的急迫,肃然应命。
李恪走到窗边,望向东北方向,目光锐利如刀。
渊盖苏文……
你的挑衅,加速了我的步伐。
等着吧。
当帝国的水轮开始转动,当新的惊雷响彻辽东,
便是你这跳梁小丑,灰飞烟灭之时!
他仿佛已经听到,那来自未来的、由钢铁与火焰奏响的战争序曲,正在长安城外,悄然轰鸣。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