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遵王令!”王德肃然抱拳。
天色渐亮,晨曦微露,驱散了庭州的夜色,也仿佛预示着一段更加波澜壮阔的篇章即将开启。
数日后,长安,太极宫。
李世民看着李恪呈上的密奏和奏疏,眉头紧锁,良久不语。御案之下,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重臣分立两侧,气氛凝重。
“众卿都看看吧。”李世民将奏疏递给内侍传阅,“恪儿在庭州,又为朕,为大唐,立下一大功啊。不仅拔除了潜伏的毒刺,更窥破了松赞干布的狼子野心。”
房玄龄快速浏览后,沉声道:“陛下,吴王殿下所奏,事关重大。吐蕃赞普若果真存‘共分天下’之念,则我大唐与吐蕃之间,恐再无宁日。其所谋者大,其力亦不可小觑。”
长孙无忌则道:“陛下,松赞干布年轻气盛,有此妄念或有可能。然吐蕃地处高原,环境恶劣,其国力与我大唐相比,仍有云泥之别。是否需立即调整国策,从‘抚’转‘防遏’,臣以为还需慎重。骤然强硬,恐激化矛盾,反而不美。”
又有大臣出列,支持长孙无忌的看法,认为应当继续以怀柔为主,加强羁縻,不宜轻易开启边衅。
朝堂之上,争论顿起。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臣子们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李恪密奏中关于“火药”、“惊雷铳”被重点觊觎的部分。他深知,李恪在奏疏中虽未明言,但格物司带来的军事优势,正是大唐应对未来变局的最大底气,也是松赞干布最为恐惧、最想得到的东西。
争论持续了许久,李世民终于抬手,制止了众人的声音。
他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而有力:“吴王李恪,身处边陲,亲历险局,其所见所感,绝非空穴来风。松赞干布之志,确非池中之物。我大唐虽强,亦不可恃强而骄,更不可闭目塞听,无视潜在之威胁。”
他顿了顿,做出了决断:“传朕旨意:
一、嘉奖吴王李恪及庭州一众有功人员,具体封赏由吏部、兵部议定。
二、采纳吴王所议,即日起,调整对吐蕃方略。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诸道,需加强边备,提高警惕。对吐蕃使臣,当持节有度,恩威并施。
三、命兵部、户部,统筹粮草军械,优先保障西北边军所需。
四、格物司乃国之重器,着令百骑司加派精锐,严密护卫,凡有觊觎者,无论中外,格杀勿论!”
皇帝的旨意,如同定海神针,瞬间平息了朝堂的争论。大唐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因为李恪在庭州点燃的这根导火索,开始缓缓调整方向,将更多的力量投向了西线,投向了那巍峨的雪域高原。
旨意传出,天下震动。
而在庭州,接到朝廷谕令和李世民密信的李恪,知道自己的判断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他站在都督府的望楼上,远眺西方,那里是连绵的雪山,是强大的对手,也是他注定要面对的战场。
“松赞干布……”李恪轻声低语,眼中没有畏惧,只有跃跃欲试的锋芒,“你的野心,我已看清。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究竟是你高原的雄鹰啄瞎我的眼睛,还是我大唐的铁蹄,踏碎你的美梦!”
帝国的狂澜,已因他而转向。而他,李恪,将成为这狂澜之中,最坚不可摧的砥柱!历史的车轮,正轰隆隆地驶向一个更加未知而壮阔的方向。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