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波澜与宫闱内的流言,如同投入激流中的石子,虽激起涟漪,却未能改变大河奔涌的走向。永徽新政在江南站稳脚跟后,李恪并未停歇,他将目光投向了维系帝国人才根基的——科举。
这一日,大朝会。百官肃立,皆知今日必有要事。果然,待常例政务奏报完毕,李恪并未如往常般宣布退朝,而是将目光投向礼部尚书。
“王卿,”李恪声音沉稳,“今岁常科在即,一切可已准备停当?”
礼部尚书王珪出列躬身:“回陛下,诸事已备,只待吉日开考。”
李恪微微颔首,却话锋一转:“我大唐立国以来,开科取士,网罗天下英才,方有贞观之治。然,朕观近年科场,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虽得文采斐然、熟读经书之士,然于经世致用之道,或有偏废。地方州郡,尤需通晓吏治、明辨钱谷、擅长刑名之干才。朕意,于常科之外,另开‘制科’。”
“制科?”殿中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制科乃皇帝特诏开设的考试,不同于定期举行的常科,其科目、内容、录取皆由皇帝钦定,更具灵活性,也更能体现皇帝的意志。
“不错。”李恪目光扫过群臣,“朕欲首开‘明法’、‘明算’、‘农桑’三科。‘明法’科,试律令、断案;‘明算’科,试算术、测量、钱谷管理;‘农桑’科,试农事、水利、田亩管理。此三科,不限生徒、乡贡,凡通晓此道者,无论士庶,皆可赴京应试。中者,依才授官,直接派往州县任佐贰官或技术官吏。”
此言一出,如同在滚油中泼入冷水,朝堂顿时炸开了锅!
这已不仅仅是改革,几乎是对现有选官制度的巨大冲击!不仅新增了前所未有、被视为“杂学”的科目,更是打破了士庶界限,允许非科举正途出身者凭专门技能入仕!这直接触动了依靠经学传承和门第关系的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陛下!万万不可!”一位出身太原王氏的御史大夫立刻出列反对,情绪激动,“科举取士,乃国之重典,岂可轻易更张?诗赋经义,乃圣人教化之本,礼乐文章,乃士人立身之基。若开此等杂科,使刀笔吏、田舍郎与清流士子同列朝堂,岂不斯文扫地,混淆贵贱?臣恐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臣附议!”另一位清河崔氏的官员紧接着道,“且此三科,内容粗鄙,难登大雅之堂。若以此取士,恐所选非人,败坏吏治!请陛下三思!”
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言辞激烈。他们紧紧抓住“贵贱有别”、“斯文扫地”这两点,试图将新政扼杀在摇篮之中。
支持新政的官员,如魏徵、马周(因禹州政绩卓着,被召还长安述职,列席朝会)等人,虽想反驳,但面对如此汹涌的反对声浪,一时也难以尽数驳斥。
李恪端坐御座,面色平静地听着,待反对之声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嘈杂:
“诸卿口口声声‘斯文’、‘贵贱’,朕来问你们,”他目光如电,射向那位王御史,“江南水患,堤坝溃决,是需要能作锦绣诗赋的士子去修,还是需要精通算术测量、懂得夯土筑堤的工匠去修?”
王御史一时语塞。
李恪又看向那位崔姓官员:“州县钱谷混乱,赋税不均,是需要熟读《论语》的君子去厘清,还是需要明晓算学、善于管理的能吏去厘清?”
崔官员面色涨红,讷讷不能言。
“至于贵贱,”李恪声音转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在朕眼中,唯有贤与不肖,能与否!昔日马周,亦非高门,然其能安禹州,惠黎民,便是贤能!若只论门第,不论才学,我大唐与魏晋九品中正之弊何异?岂是开创盛世之道?!”
他站起身,玄色衮服上的十二章纹仿佛随之流转,帝威凛然:“朕开此三科,非为废弃经义,乃为补其不足!治国需要文采风流,更需要实干干才!天下英才,无论出身,凡有一技之长,能利于国、惠于民者,朕皆欲揽入彀中!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
“陛下圣明!”魏徵率先高声附和,神情激动,“此举实乃广开才路,切中时弊!臣为天下寒门才俊,贺陛下!”
马周亦出列,声音铿锵:“臣在禹州,深感实务人才之匮乏。陛下开设明法、明算、农桑诸科,真乃雪中送炭!必能为地方输送无数干吏,夯实我大唐根基!”
一些寒门出身或因务实而升迁的官员也纷纷出言支持。反对者见皇帝态度如此坚决,且有理有据,支持者亦众,心知难以挽回,只得悻悻然闭口,但眼中犹有不甘与怨怼。
科举新章的诏书,最终还是颁行天下。
消息传出,如同星火坠入千柴,迅速在帝国各地引燃。无数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胥吏、精通术算的账房、善于营田的老农、乃至世代传承的工匠……那些原本被排斥在主流仕途之外的“杂流”人才,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他们看到了凭借自身实学,跨越门第鸿沟,直达天听的可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