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的译成与颁行,如同在已然波光粼粼的东西文明交流长河中,投入了一颗定海神针,其涟漪迅速扩散至已知世界的各个角落。大唐,已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巨擘,更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向心力与文明包容性,成为整个东方世界乃至更遥远国度心目中,璀璨夺目的文明灯塔。
永徽十年春,一场规模与意义均远超以往的朝贡盛典,在长安酝酿。这一次,前来的不仅仅是传统的藩属国与西域诸胡。来自雪域高原的吐蕃大相(论),在松赞干布逝后,首次派遣了正式且规模庞大的使团,携重礼与国书,意在与大唐重修旧好,并恳请派遣学者、工匠,学习先进的制度与文化。来自东北广袤森林的靺鞨、室韦等部族联盟,也派出了他们的首领之子,请求内附,并“愿袭冠带,同沐王化”。
更令人瞩目的,是来自更遥远西方的客人。一支由大食(阿拉伯帝国)哈里发派遣的正式使团,历经数年跋涉,穿越浩瀚的西域与草原,终于抵达长安。他们不仅带来了异域的珍宝,更带来了哈里发对大唐皇帝亲切的问候与对双方加深往来、促进商路畅通的热切期望。甚至有皮肤黝黑、卷发厚唇的“昆仑奴”故乡——位于南海之外的室利佛逝(三佛齐)等国的使者,也乘风破浪而来,献上象牙、香料与玳瑁,表达对天朝的仰慕。
麟德殿内,万国使节济济一堂,服饰各异,语言繁多,译官穿梭其间,忙碌异常。 李恪端坐于御座之上,冕旒垂旒,威仪天成。崔芷柔凤冠霞帔,坐于其侧,气度雍容。他们平静地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代表着不同文明与种族的使者的朝拜与敬意。
吐蕃使者献上洁白的哈达、巨大的牦牛尾与精美的金器,言辞恭谨地表达了愿“永为藩辅,共御西陲”的意愿,并呈上请求派遣学者学习佛法、历法、医学的国书。
靺鞨首领之子则依唐礼叩拜,献上珍贵的貂皮、海东青,声音洪亮地宣誓:“愿率部众,永为陛下守此北门,习圣人书,行圣人礼!”
大食使者的言辞则充满对大唐物产与文明的赞叹,他们展示了精美的玻璃器皿、镶嵌着宝石的弯刀,并着重提出了希望扩大丝绸、瓷器贸易,并邀请大唐学者前往大食交流天文、数学知识的请求。
室利佛逝的使者则带来了充满异域风情的乐舞和色彩斑斓的香料,表达了希望大唐能派遣舟师帮助他们清剿海盗,保障海上商路安全的愿望。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万邦归心”之景,李恪并未表现出志得意满,反而更加沉稳。他给予每一位使者得体的回应,对请求内附者,允其袭唐官、习唐礼,并派遣儒官前往教化;对请求通商者,着户部、市舶司详议章程,务求公平互利;对请求文化交流者,则慷慨应允,命国子监、广文馆遴选人员,准备典籍、器物图谱,准备回访。他尤其重视与大食的关系,明确表示:“东西两大文明,如日月之行,各有其道,然光辉可共耀于世。互通有无,切磋学问,乃天下苍生之福。”
盛宴之后,李恪特意下旨,安排各国使节分批参观国子监、广文馆、将作监乃至京郊的官立农庄。让他们亲眼目睹大唐不仅仅有辉煌的宫殿与强大的军备,更有严谨的官学体系、蓬勃的学术研究、精妙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这一切,都深深地震撼了这些远方来客,大唐的形象在他们心中,从“富庶强大的帝国”升华为“近乎完美的文明典范”。
立政殿内,崔芷柔也忙碌地接见着各国使节的女眷或女性首领。 她以一贯的温婉与智慧,与这些背景迥异的女性交谈,询问她们国家的风土人情、女子的生活与教养,并赠送以精美的丝绸、瓷器和由宫中女官编写的、图文并茂的《女则》通俗读本。她的风采与气度,折服了所有来访者,她们将大唐皇后的形象带回本国,无形中提升了大唐文明在女性领域的吸引力。
这场空前绝后的外交盛典,持续了月余。当各国使节陆续踏上归程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丰厚的赏赐和贸易协议,更是对大唐文明深深的向往与敬畏。自此之后,前来长安留学、经商、求法的异国人络绎不绝,大唐的文化、制度、科技、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四周辐射,深刻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历史进程。
尾声:
数月后,一个清风徐来的傍晚,李恪与崔芷柔再次登上大明宫含元殿的最高处,俯瞰着万家灯火的帝都。
“大家,”崔芷柔依偎在李恪身侧,轻声道,“如今这长安,真如灯塔一般了。四面八方的船只,都向着这片光明而来。”
李恪揽着她的肩,目光穿越星空,仿佛看到了更远的未来:“是啊,芷柔。朕所求的,并非万国来朝的虚名,而是希望这盛世的文明之光,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更多人的前程。让后人提起‘永徽’,想起的不只是兵甲之利,仓廪之实,更是这海纳百川的胸襟,这泽被八方的文明。这,才是你我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
万邦归心,非为威服,实为德化。
文明灯塔,光耀四海,泽流万世。
永徽盛世,至此,其文明的高度与广度,已臻于极境,成为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传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的长安”。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