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2年,春天,秦军与楚军在丹杨交战,楚军大败,秦军斩杀楚军甲士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匄以及列侯、执珪等七十多人,随后攻占了汉中郡。楚王调集全国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双方在蓝田交战,楚军再次大败。韩国和魏国听说楚国陷入困境,趁机南下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国人听说后,急忙撤军回国,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不听良言就得付出代价。
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为燕王,即燕昭王。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他哀悼死者,慰问孤儿,与百姓同甘共苦,以谦卑的态度和丰厚的礼物招揽贤才。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乱而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弱小,力量不足,无法报仇。但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的耻辱,这就是我的愿望。先生如果发现有合适的人才,我愿意亲自侍奉他!”郭隗说:“古代有位君主,用千金派涓人去寻找千里马,涓人找到一匹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来。君主大怒,涓人说:‘我们死马尚且买,何况活马呢?千里马很快就回来了。’不到一年,果然来了三匹千里马。如今大王如果真想招揽贤士,不妨从我开始。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会嫌路远而不来吗?”于是燕昭王为郭隗改建宫室,并以师礼侍奉他。消息传开后,贤士们争相前往燕国。乐毅从魏国赶来,剧辛从赵国赶来。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亚卿,将国政交给他处理。弱者逆袭的关键就在于领导者得胸怀、人才的汇聚和民心的归附。放下身段、重金招贤,以诚意吸引人才,得到乐毅等人才,实现了燕国的复兴;哀悼死者、抚恤百姓,与民共苦,奠定了复兴的基础。燕昭王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
同年,韩宣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韩襄王仓继位。
公元前311年,蜀国相国杀死了蜀侯。
秦惠王派人告诉楚怀王,愿意用武关之外的土地交换楚国的黔中地。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愿意得到张仪,然后献上黔中地。”张仪听说后,请求前往楚国。秦惠王说:“楚王对你恨之入骨,你怎么能去呢?”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有大王在,楚国不敢对我怎么样。而且我与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很好,靳尚又侍奉楚王的宠姬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于是张仪前往楚国。楚王将他囚禁起来,准备杀他。靳尚对郑袖说:“秦王非常喜爱张仪,准备用上庸六县和美女来赎他。楚王看重土地,尊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得宠,而夫人您就会被冷落了。”于是郑袖日夜向楚王哭诉:“做臣子的,只是各为其主罢了。如今杀了张仪,秦国一定会大怒。我请求带着孩子迁到江南去,免得被秦国鱼肉!”楚王于是赦免了张仪,并厚待他。张仪趁机游说楚王说:“合纵抗秦就像驱赶一群羊去攻打猛虎,显然无法取胜。如今大王不依附秦国,秦国就会胁迫韩国、驱使魏国来攻打楚国,楚国就危险了。秦国西有巴、蜀,造船积粮,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多里,不到十天就能到达扞关,扞关一旦失守,楚国东部就会全部陷入防守状态,黔中、巫郡就不再是大王的了。秦国出兵武关,楚国北部就会与中原断绝联系。秦军攻打楚国,危险在三个月之内,而楚国等待诸侯的援军却需要半年以上。指望弱国的救援,却忽视强秦的威胁,这是我为大王担忧的原因。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我愿意让秦楚两国永远成为兄弟之国,不再互相攻伐。”楚王已经得到了张仪,又不愿意割让黔中地,于是答应了张仪的建议。楚王释放张仪是因郑袖的胁迫,而非理性判断。最终接受张仪的建议,是因恐惧秦国的军事威胁,同时贪图暂时的和平,暴露出其优柔寡断、缺乏战略眼光的特点(这也为日后楚国衰败埋下伏笔)。张仪通过威逼+利诱+内部分化的组合拳,瓦解敌国意志,体现战国策士的现实主义风格。楚国衰败的根源在于楚怀王轻信宠臣、受制于后宫,外交反复无常,导致国家利益不断受损,与秦国的系统性差距日益扩大,我们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受制于当下。
张仪随后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山多地少,粮食产量低,百姓只能吃豆类和麦子,国家没有两年的存粮,现有的士兵不过二十万。而秦国有甲士百万。山东六国的士兵披甲戴盔与秦军作战,秦军却赤膊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着俘虏。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去攻打不肯臣服的弱国,就像把千钧重物压在鸟蛋上,一定没有幸免的可能。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出兵占领宜阳,封锁成皋,大王的国家就会被分割。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就不再是大王的了。为大王考虑,不如依附秦国,攻打楚国,以此转祸为福,取悦秦国。这是最好的计策。”韩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韩王的妥协再次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实力决定生存。张仪利用韩国地瘠兵弱的劣势,以秦国的绝对武力威慑(甲士百万)和灭国威胁(千钧压卵),迫使韩王屈服。其策略是:夸大敌强我弱,制造恐惧,再提出依附强权(事秦攻楚)的所谓转祸为福之策,实则让韩国放弃自主,沦为秦国附庸。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在大国博弈中很被动,也很无奈。只有强大才能无所畏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