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回到秦国报告,秦王封他六邑,号武信君。张仪又奉命向东去游说齐王说:“那些主张合纵的人一定会对大王说:‘齐国有三晋作为屏障,地广人多,兵强马壮,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奈何不了齐国。’大王赞赏这种说法,却不考虑实际情况。如今秦楚两国通婚,成为兄弟之国;韩国献上宜阳;魏国献上河外;赵王入朝秦国,割让河间以侍奉秦国。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攻打齐国的南部,调动赵国的军队,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淄和即墨就不再是大王的了!国家一旦被攻打,即使想依附秦国,也来不及了!”齐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实力不足时,不可寄希望于虚幻的联盟,信息透明和战略定力才是关键。
张仪离开齐国,西去游说赵王说:“大王率领天下诸侯对抗秦国,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大王的威名传遍山东六国,我国感到恐惧,只好修整铠甲,磨砺兵器,努力耕种,积蓄粮食,战战兢兢,不敢轻举妄动,唯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如今凭借大王的威力,秦国已经占领了巴、蜀,吞并了汉中,包围了两周,据守白马津。秦国虽然地处偏远,但心中积怨已久。如今秦国的疲惫之师驻扎在渑池,愿意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与赵军在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日决战,以重现当年武王伐纣的故事。特此派使者先告知大王。如今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和魏国自称东方的藩臣,齐国献上鱼盐之地,这等于切断了赵国的右臂。断了右臂还要与人搏斗,失去盟友而孤立无援,想要不危险,可能吗?如今秦国派出三位将军,一支军队封锁午道,通知齐国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支军队驻扎在成皋,驱使韩、魏两国的军队驻扎在河外;一支军队驻扎在渑池,约定四国联合攻打赵国,赵国一旦屈服,必定被四分五裂。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当面结盟,永远成为兄弟之国。”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以武力威慑+心理战”迫使赵王屈服:先夸大秦军实力(占领巴蜀、包围两周),再渲染赵国孤立无援(楚韩魏齐皆附秦),最后威胁“四国联军瓜分赵国”,制造绝望感。其策略是“先震慑,后瓦解,逼敌不战而降”。在不对称的对抗中,心理威慑可能比武力更有效,具体用什么方法要依据情况而定。
张仪于是北上燕国,游说燕王说:“如今赵王已经入朝秦国,献上河间以侍奉秦国。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出兵云中、九原,驱使赵国攻打燕国,那么易水和长城就不再是大王的了。况且如今齐国和赵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像郡县一样,不敢擅自出兵攻伐。如果大王依附秦国,就永远不会有齐、赵两国的祸患了。”燕王请求献上常山尾部的五座城池以求和。张仪以以邻制邻”之策威逼燕王:先渲染赵国已臣服于秦,再威胁秦赵联军攻燕(“易水、长城不保”),最后以“齐赵如秦之郡县”彻底瓦解燕国抵抗意志。“借他国屈服之实,制造连锁恐慌”,迫使燕国不战而降。弱国的选择常被压缩到屈服或者毁灭。
张仪回到秦国报告,还未到达咸阳,秦惠王去世,他的儿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在做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即位后,群臣大多都诋毁张仪。诸侯国听说张仪与秦武王有矛盾,都背叛了连横,重新合纵抗秦。没有了大老板的支持,张仪的处境可谓是日益艰难。
公元前310年,张仪游说秦武王说:“臣为大王考虑,东方各国若有变乱,大王可以趁机多割取诸侯的土地。我听说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在哪里,齐国就会攻打哪里。我愿意以我这不才之身前往魏国办事,齐国听说我在魏国办事,一定会出兵攻打魏国,齐魏两国交战无法脱身,大王就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挟持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这是成就王业的机会。”秦武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张仪就前往魏国办事,齐国听说后果然出兵攻打魏国,这把魏王给吓得差点就没了。张仪赶忙对魏王说:“大王不必担心,请让我出马让齐国退兵。”于是他派自己的门客前往楚国,借楚国使者之口对齐王说:“大王把张仪托付给秦国,真是太过分了!”齐王问:“为什么这么说?”楚国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时,早已与秦王谋划好了,想让齐魏两国互相攻打,秦国趁机夺取三川。如今大王果然出兵攻打魏国,这是大王在国内消耗国力,在国外攻打盟国,反而让张仪在秦王面前更加得宠。”齐王于是撤军回国。张仪在魏国担任相国一年后去世。张仪与苏秦都以纵横之术游说诸侯,获得富贵,天下人争相效仿他们。还有魏国人公孙衍,号称犀首,也以游说显名。此外,苏代、苏厉、周最、楼缓等人,纷纷在各国活动,以辩才和诈术互相竞争,不可胜数。而张仪、苏秦、公孙衍最为着名。 张仪利用“自我牺牲+借力打力”的策略:先以自身为诱饵引齐攻魏,再借楚国之口揭穿“秦齐互耗”的阴谋,迫使齐国退兵。就是为了制造矛盾、转移焦点,最终为秦国谋利。高明的谋略需多步铺垫,利用对手心理盲区。有时候我们在没办法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借第三方之口传递信息,更具说服力。齐魏相争,秦国得利,警示国际竞争中需警惕“渔翁得利”者。在复杂博弈中,真正的赢家往往是幕后操纵矛盾的一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