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6年,秦昭王派向寿平定宜阳,同时派樗里子、甘茂攻打魏国。甘茂向秦王建议,将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反对这一建议,但未能成功,因此怨恨并诋毁甘茂。甘茂害怕祸患上身,于是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逃亡离开。樗里子与魏国讲和,撤军回国。甘茂逃奔齐国。 甘茂虽然立下了功劳,但因触动了权贵利益而遭受谗言,最终被迫逃亡,这告诉我们有了功劳也要懂得自保。《素书》中说:贤人君子,达乎去就之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惜很多人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赵武灵王巡视中山国的土地,到达宁葭;向西巡视胡地,到达榆中。林胡王献马给赵国。赵武灵王回国后,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代相赵固负责胡地事务,招募胡人军队。
楚王与齐国、韩国结成合纵联盟。
公元前305年,彗星出现。彗星被称为扫把星,它的出现常常预示着上天对人间失德的警示,有灾难、战争的出现。
赵武灵王攻打中山国,占领了丹丘、爽阳、鸿之塞,又攻占了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献上四座城池求和。
秦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是穰侯魏冉,同父弟弟是华阳君芈戎;秦昭王的同母弟弟是高陵君和泾阳君。魏冉最有才能,自秦惠王、秦武王时起就担任要职。秦武王去世后,诸弟争夺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拥立了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后,任命魏冉为将军,守卫咸阳。这一年,庶长壮和大臣、诸公子密谋作乱,魏冉诛杀了他们;惠文后也未能善终,悼武王后被遣送回魏国,秦昭王的兄弟中与他不和的人,魏冉都将其消灭。秦昭王年幼,宣太后亲自处理政事,任命魏冉执政,魏冉的威势震动秦国。秦昭王即位后,魏冉通过铁腕手段(诛杀庶长壮、驱逐敌对势力)清除政敌,体现新政权必须迅速确立权威,否则易生内乱。宣太后重用弟弟魏冉,虽稳定朝局(威震秦国),但也埋下外戚干政的隐患,说明亲属政治虽高效却难持久。魏冉因拥立之功(独力扶植昭王)获得执政地位,证明乱世中个人能力与历史机遇同样关键。
公元前304年,秦王与楚王在黄棘会盟,商议好后秦国将上庸归还给楚国。
公元前303年,又出现了彗星,这预示着灾难又要到来了吗?果然扫把星的名头不是吹的。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蒲阪、晋阳、封陵,又攻占了韩国的武遂。
齐国、韩国、魏国因为楚国背弃了合纵盟约,联合出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太子横到秦国做人质,请求秦国救援。秦国客卿通率军救援楚国,看到秦国的救援,三国联军无奈撤军离去。
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韩太子婴在临晋会面,韩太子婴到达咸阳后回国;秦国将蒲阪归还给魏国。秦国大夫中有人与楚太子私下斗殴,楚太子杀死了他,逃回楚国。
公元前301年,发生日全食。
秦国攻占了韩国的穰城。蜀地的宁煇背叛秦国,秦国派司马错前往诛杀他。
秦国庶长奂联合韩国、魏国、齐国的军队攻打楚国,在重丘击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随后攻占了重丘。
赵武灵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逃奔齐国。
公元前300年,秦国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
秦国华阳君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杀楚军三万人,杀死楚将景缺,攻占了楚国的襄城。楚王那是十分恐惧,赶紧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
秦国右丞相樗里疾去世,然后任命赵国人楼缓为丞相。
赵武灵王宠爱小儿子赵何,想在他活着的时候立他为王。
公元前299年,五月戊申日,赵武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将王位传给赵何。赵何行完庙见礼后,上朝听政,大夫们都成为他的臣子。肥义担任相国,同时兼任赵何的老师。赵武灵王自号“主父”。主父想让儿子治理国家,自己则身穿胡服,率领将士向西北攻略胡地。他计划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咸阳,于是假扮成使者,进入秦国,想借此观察秦国的地形和秦王的为人。刚开始秦王没有察觉,后来觉得他的相貌非常威武,不像臣子的样子,赶忙派人前去追赶他,但这时主父已经出关了。经过审问随从,才知道是那人是主父,秦国人感到非常震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仅使赵国崛起为军事强国,更开创了中原文明主动吸收游牧优势的先例,但其重武轻文的单一性改革也预示了赵国的最终结局。
秦国出兵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王写信给楚王说:“当初我与大王结为兄弟,在黄棘会盟,太子入秦为人质,双方关系非常融洽。然而太子却杀害了我的重臣,不道歉就逃走了。我实在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就派兵侵犯了楚国的边境。如今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秦国与楚国接壤,两国又有婚姻关系。如今秦楚不和,就无法号令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盟,然后各自撤军,这是我的愿望!”楚王对此感到忧虑,想去又怕被欺骗,不去又怕秦国更加愤怒。昭睢说:“大王还是不要去了,我们召集兵马自卫吧!秦国是虎狼之国,有吞并诸侯的野心,不可信任!”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劝楚王前往,楚王于是前往秦国。秦王派一名将军假扮成秦王,在武关设下伏兵,楚王一到就关闭城门劫持了他,将他带到咸阳,在章台宫朝见秦王,行藩臣之礼,并要求楚国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王想要结盟,秦王却要求先得到土地。楚王愤怒地说:“秦国欺骗我,还强迫我割地!”于是拒绝割地,秦国就扣留了楚王,不给地你就回不去。楚王被扣,楚国大臣们对此感到万分的担忧,于是商议说:“我们的国王被秦国扣留,无法回国,秦国要求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如果齐国和秦国合谋,楚国就亡国了。”他们想立楚王在国内的庶子为王。昭睢说:“大王和太子都被困在诸侯国,如今又违背大王的命令立庶子为王,这不合适!”于是假称楚王去世,向齐国报丧。齐湣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说:“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北之地。”齐国相国说:“这样做不行。如果楚国郢都立了新王,我们就抱着一个无用的人质,并在天下人面前做了不义之事。”那人说:不然该怎么做呢?如果楚国郢都立了新王,我们可以与新王交易说:‘给我土地,我就为你们杀掉太子。否则,我们将与三国共同立太子为王。’”齐王最终采纳了相国的建议,放回了楚国太子。楚国人立太子为王。秦王听说孟尝君贤能,于是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请求孟尝君到秦国来任职。孟尝君来到秦国后,秦王就任命他为丞相。秦国以为名诱捕楚怀王,暴露战国时代强权外交的欺诈本质,说明弱国在缺乏制衡手段时,难以信任强国的承诺。 楚怀王在去与不去间的犹豫,反映弱国面对强国威胁时的战略困局——妥协可能丧权,强硬可能招致更大打击。楚国太子在齐为质,齐国内部对与的争议,体现人质作为外交工具的局限性——过度勒索可能迫使对方另立新君,反使筹码失效。秦王为得孟尝君不惜遣质子,说明人才对强国的重要性,但也暗示依赖外籍政客的风险(后孟尝君逃归反秦)。在丛林法则下,小国生存需兼具战略弹性与底线思维,而大国霸权终将因失信反噬自身(如秦末楚人反秦最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