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向朝廷建议屯田,他说:我带领的官兵和牛马,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草,长期供应压力太大。如果一直维持这种劳役,说不定会带来其他的麻烦事,给陛下增添忧虑,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再说了,对付羌人用脑子会更容易,动粗的话很难将他们彻底消灭,所以我认为现在不宜出兵。?我打算在临羌到浩亹这片区域实施屯田,这里有羌人以前的耕地、公田,还有两千多顷没被开垦的荒地,不少邮亭也因年久失修荒废了。之前我派人进山砍了六万多棵树,都堆放在河边备用,现在我建议撤掉骑兵,只留下一万零二百八十一名步兵,让他们驻守在关键的地方。等开春河面解冻后,就能用水路运粮了,同时修缮邮亭、疏通沟渠,在湟峡西边修建七十座桥梁,打通到鲜水的道路。待到春耕时节,就给每人分二十亩地,让他们耕种;等到四月草木生长后,就从郡里和属国各调一千骑兵,作为巡逻队保护屯田,这样既能加强金城郡的防御,又能节省军队的开支。现在大司农转运的粮食,已经足够这一万人吃一年了,相关的田地和农具清单我也一并呈上。
汉宣帝收到奏章后就回复道:老将军,按你的计划,羌乱什么时候能够平定?具体要多久?你再仔细盘算下利弊,然后给朕详细讲述一番。
赵充国就再次上奏说:我听说,真正厉害的军队追求的是不战而胜,所以更看重谋略。古人说‘百战百胜不算高明,关键是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等敌人犯错’。虽然羌人的习俗和中原的略有不同,但趋利避害、爱惜家人、害怕死亡的本性是一样的,现在他们失去了肥沃的土地和丰美的牧场,民众四处流浪,人心早就散了。?如今陛下撤回大军,只留下一万人屯田,这既顺应了天时地利,又能等敌人主动露出破绽,这样一来,就算他们不会马上投降,几个月内也必然会崩溃。目前已经有一万零七百多人投降了,还有七十多人被劝离,这就是瓦解他们的好势头,我总结了屯田的十二个好处:
一:留下的步兵一边屯田种粮,一边保持戒备,对他们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
二:挤压羌人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无法回到好地方,采取从内部瓦解的策略;
三:百姓能正常耕种,不耽误农事;
四:节省骑兵粮草开支,军马一个月的口粮够屯田兵吃一年;
五:春天我们减少活动的兵力,沿水路运粮,向他们展示我军的实力,向他们传递出我们要长期防御的信号;
六:我们使用备好的木材来修缮邮亭,加固金城的防御;
七:我们不冒险出兵,让羌人在恶劣环境里自生自灭;
八:避免长途追击造成的伤亡;
九:对内不失威严,对外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十:我们不刺激其他部族,防止引发新乱子;
十一:我们修路搭桥,控制西域,让大军出行如履平地;
十二:我们要节省军队的开支,提前停止徭役,防范意外事情的发生。
出兵打仗的坏处多多坏处,屯田却有这么多好处,还请陛下慎重考虑!
汉宣帝又追问:你说的几个月就能结束战争,到底是今年冬天,还是什么时候?要是羌人趁我们撤兵的时候,集结兵力袭击屯田的士兵和沿路的驻军,再次劫掠百姓,又该怎么应对呢?你想清楚再奏报!
赵充国第三次上奏解释:打仗靠的是谋划,准备越充分就越容易赢,现在先零羌剩下的精兵不过七八千人,他们没了土地,只能四处逃窜,再加上饥寒交迫,每天都有人叛逃。依我判断,最迟明年春天,他们就会彻底崩溃,所以说几个月内就能结束战争。?陛下您看,从敦煌到辽东长达一万一千多里的边境线,只有几千官兵驻守,羌人多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没占到便宜。现在即便撤了骑兵,那剩下的一万屯田精兵也足够威慑他们了。接下来到三月底,羌人的马匹瘦弱,他们不敢丢下妻儿长途奔袭,更不敢拖家带口的回老地方。?当然了,小规模的骚扰很难完全杜绝,但如果出兵不能彻底消灭羌人,又无法阻止骚扰,那就没必要冒险。现在放弃坐等胜利的机会,反而出兵涉险,只会白白的消耗国力、损害朝廷的威望。有人觉得出兵能避免被指责,但这只是臣子想要自保的私心,对国家并没有好处!
赵充国的奏章每次递上去,朝廷都会组织大臣讨论。一开始支持他的人只有三成,后来增加到五成,最后八成的大臣都赞同他的建议。汉宣帝就开始责问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这可把他们吓得纷纷认错。魏相说:我不懂军事,但赵老将军的计划向来靠谱,我相信他。最终,汉宣帝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不过考虑到破羌将军和强弩将军多次提议出兵,便决定两边的方案都执行,下令让两位将军和中郎将赵卬率兵出击,结果强弩将军招降了四千多人,破羌将军杀敌两千,赵卬杀敌和招降两千多人,赵充国又招降了五千多人。最后汉宣帝才下令撤军,只留下了赵充国继续屯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