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大夫刘向深感王道教化对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王道教化应该先从宫廷内部开始,由近及远推行。他精心选取了《诗经》《尚书》中贤妃贞妇兴国、孽妾宠妃亡国的事例,编成《列女传》八篇;又摘录传记事迹,撰写《新序》《说苑》五十篇,把它们一并上奏给成帝。同时,他又多次上疏阐述国家政治的得失,提出了治国法度与戒律,成帝对他的建议虽然没有全部采纳,但内心却对他的言论颇为赞赏。刘向的举动,是有识之士试图通过文化教化影响皇帝决策、挽救王朝危机的努力。
昌陵的修建同样是这一时期的焦点问题。昌陵修建规模宏大、制度奢侈,工期漫长却始终未能完工。刘向对此忧心忡忡,他上疏劝谏,以历史为鉴,指出古代贤君薄葬而国祚长久,秦始皇厚葬却迅速灭亡的教训,强调德行深厚者葬礼简朴,无德寡知者才追求奢华,而奢华的陵墓往往更容易被盗掘。他还指出昌陵工程耗费巨大,挖掘坟墓的百姓数以万计,百姓在地上地下皆受其苦,恳请皇帝停止修建,恢复原陵以此来安抚民心。成帝被刘向的言辞所打动,最终下令停止昌陵的修建工程,恢复修建原陵,而且不再迁移民众。这一决策虽然缓解了民怨,但此前的折腾已经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反映出了当时统治阶层决策的随意性和对民生的忽视。
酂侯萧何的后代承袭爵位的过程也颇为曲折,他曾因无子或犯罪五次断绝祭祀。高后、文帝、景帝、武帝、宣帝感念萧何的功绩,就多次以他的旁支子孙继承封爵。这一年,萧何的七世孙酂侯萧获因为指使奴仆杀人,被判处减死罪,后改为城旦劳役。在此之前,皇帝虽然下诏寻访汉初功臣们的后代,但是一直没能落实。这时杜业就劝谏皇帝,以古代分封诸侯延续国祚为例,指出汉初功臣后代却流落街头的悲惨现状,强调应从功勋卓着者开始恢复他们的后代爵位。但是成帝并未采纳这个建议,只是封萧何六世孙南壄长萧喜为酂侯。这一事件体现了汉朝对功臣后代的态度转变,也反映出了统治者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巩固统治根基的想法。
此外,朝廷还立城阳哀王的弟弟刘俚为王;八月丁丑日,太皇太后王氏去世;九月,东莱出现了黑龙;丁巳日又发生了日食。这一年,南阳太守陈咸升任为少府,侍中淳于长担任水衡都尉,朝廷中的人事变动频繁,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公元前15年,西汉王朝面临的危机进一步加剧。正月己丑日,安阳敬侯王音去世。在王氏家族中,王音为人正直,曾经多次劝谏成帝,具有忠诚正直的节操,他的离世使得王氏家族内部少了一股清流,也让朝廷失去了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
二月,流星如下雨一样坠落在地面,光芒闪烁;乙酉日,又发生了日食。短短数月之内,天象频繁发生异常情况,这在古代被视为上天的示警。
三月,成都侯王商被任命为大司马、卫将军;红阳侯王立获特进衔,掌管城门兵;京兆尹翟方进升任御史大夫,朝廷的高层权力再次被重新分配。
谷永担任凉州刺史,到京师奏事完毕准备返回凉州时,成帝就派尚书去询问他对政治得失的看法,希望他能够畅所欲言。谷永借此机会,就以犀利的言辞指出王朝目前面临的严重危机。他认为,君主最大的忧患就在于听不到危亡的言论,夏、商、秦的灭亡都是因为君主的骄奢淫逸、不听忠言。他的话语直指成帝,指出了他存在的两大致命问题:一是沉迷女色,后宫宠妃权势滔天,扰乱朝纲,掖庭狱成为了权贵打击异己的工具;二是不顾民生,放弃高敞的初陵改建昌陵,耗费巨大却无果而终,致使百姓流离失所,饿死了数百万人,最终国家财政空虚。谷永又以《诗经》中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的警示,劝诫成帝要反思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重新改过自新,以此来挽救社稷。
谷永的此次进言,实际上是皇太后和成帝的诸位舅舅因为至亲的身份难以多次进言,所以才让他借天象异常的机会进行直言劝谏。谷永自知有内应,所以言辞上也是毫无顾忌。然而这次上奏却触怒了成帝,卫将军王商暗中示意谷永赶紧离开,随后成帝就派侍御史前去逮捕谷永,但是下令不要追过交道厩,最终侍御史也是没能追上谷永,他这才逃过一劫。事后,成帝的怒气渐消,心中也感到万分的后悔。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当时朝廷内部存在的矛盾与危机,以及皇帝在面对谏言时的复杂心态,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西汉王朝在成帝的统治下,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最终难以摆脱走向衰落的命运。
在西汉的历史舞台上,汉成帝统治的末年犹如一场大戏,权力的角逐、宫廷的纷争、社会的动荡交织上演,预示着这个曾经强大的王朝命运即将走向转折。这些看似零散的历史片段,实际上是大汉帝国衰落的缩影,每一个事件都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在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