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从京师到北边的郡国发生了三十多处地震,毁坏了城郭,压死了四百多人。哀帝就此次灾异询问李寻的想法,李寻回答说:“太阳是众阳之长,是君主的象征。如果君主不修德行,那么太阳就会失去常态,变得昏暗无光。最近的太阳变得更加昏暗了,光芒也被侵夺失色,导致邪气盛行。小臣不知道朝廷内部发生的事情,但从太阳的变化来看,陛下的志向和操守比刚即位时衰退了很多。希望陛下能够坚持刚强的德行,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听信女宠和邪臣的谗言;对于那些保阿、乳母的甜言蜜语和悲情请求,更是要果断拒绝。陛下一定要勉力坚持大义,舍弃小不忍;如果实在遇到不得已的事,可以赐予财物,但不可私授官位,私授官位必定生出乱象,这是皇天的禁令。”臣听说月亮是众阴之首,象征着妃后、大臣和诸侯。最近月亮多次发生异常变化,这表明有母后干预朝政,引起了朝堂的混乱,导致阴阳双方都受到伤害,这样对彼此都是不利的;我作为外臣不了解朝廷里的事务,私下里只能相信天象的变化。既然如此,近臣已经没办法依靠了。希望陛下可以亲自寻求贤才,不要勉强任用自己不喜欢的人,以此来巩固国家,增强朝廷的力量!
臣听说五行以水为根本,水是平衡事物的标准,王道的公正和修明,会使百川顺畅,脉络通畅;如果偏袒失序,就会导致洪水泛滥,造成灾害。如今汝水、颍水泛滥,与雨水一起成为了百姓的祸害,这正是《诗经》中所说的‘百川沸腾’,罪责就在于皇甫卿士等人。希望陛下稍加抑制外戚和大臣的权势!
臣还听说大地之道是柔和的、安静的,这是阴的常理。最近关东地区多次发生地震,朝廷应当致力于崇尚阳刚、抑制阴柔的事情,以此来补救灾祸,坚定意志,树立威严,杜绝私欲,提拔英才,罢免不称职的官员,以增强朝廷的力量!如果朝廷强大了,就能抵御外敌;如果朝廷弱小,就会招致灾祸,被邪恶的阴谋所欺凌。臣听说从前淮南王谋反时,他唯一感到害怕的就是汲黯,认为公孙弘等人不足为虑。公孙弘是我朝的名相,至今无人能比,他尚且被轻视,更何况那些还不如公孙弘的人呢?所以说,如果朝廷没有贤才,就会被乱臣贼子所轻视,这是自然的道理。
骑都尉平当被任命为河堤使者,他上奏说:如今九河都被淤塞。按照经典的理论来说,治水应当疏通河道,而不是依靠堤防来堵塞水流。黄河从魏郡以东多次泛滥决口,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欺骗。此时应当广泛寻求能够疏通河道的人才。哀帝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此时待诏贾让上奏说:我听闻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代建立国家、安置百姓,他们在规划土地时,必定会留下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地点,会考虑水势不能到的地方。若是大河没有堤防,那小河就可以流入,低洼的地方作为蓄水的沼泽,就能使秋水能够有地方停留,水流宽缓而不急迫。土地上有河流,就像人有口一样,治理土地而堵塞河流,就像阻止孩子啼哭而堵住他的嘴一样,虽然可以立即止住哭声,但他的死亡也会随之而来。所以说:‘善于治水的人会疏通河道,善于治理百姓的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堤防的修建,起源于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堵塞河流。齐国与赵国、魏国以黄河为界,赵国、魏国又靠近山地,齐国地势低洼,他们在距离黄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修建堤防,河水向东而来,冲到齐国的堤防就会向西泛滥到赵国和魏国;赵国和魏国在距离黄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也修建了堤防,这虽然不是最正确的做法,但河水仍然有地方流动。等到水退去后,淤泥肥沃,百姓就可以耕种;有时长时间没有自然灾害,百姓就逐渐的修建房屋,最终形成了村落;等到大水来临时,淹没了村落,百姓就再修建堤防来自救,所以就逐渐远离了城郭,最后排干水泽而居住,这是自然的趋势。如今的堤防,窄的离水数百步,宽的离水数里,在旧的大堤之内又有数重堤防,百姓居住在其中,这都是前代所遗留下来的弊端。黄河从河内黎阳到魏郡昭阳,东西两岸都有石堤,石堤的存在会迫使水流回转,短短一百多里,黄河就经历了多次西折东转,如此逼迫之下,就会导致河水无法安息。如今要是实行上策,就应当迁移冀州那些处于水患地区的百姓,决开黎阳遮害亭,让黄河向北流入大海;黄河西靠大山,东靠金堤,水势无法远泛,一年之内自然就会稳定下来。这时反对的人就会说:‘如果这样做,就会毁坏数以万计的城郭、田庐、坟墓,百姓会生出怨恨之心。’从前大禹治水时,要是遇到山陵阻挡就毁掉它,所以凿开了龙门,开辟了伊阙,劈开了底柱,破开了碣石,从而改变了天地的自然形态,这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如今沿河的十个郡,每年治理堤防的费用高达万万;一旦出现大决口的情况,所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如果用几年治河的费用来安置迁移的百姓,遵循古代圣人的方法,确定山川的位置,使神和人各得其所而不互相干扰;况且我大汉的疆域有万里之广,难道还要与河水争夺咫尺之地吗?这一工程一旦完成,就会让黄河安定,百姓安宁,千年在无祸患,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上策。如果在冀州地区挖很多漕渠,让百姓可以灌溉田地,从而分散水势,这虽然不是圣人的方法,但也是挽救水患灾害比较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从淇口以东修建石堤,建造很多水门。这时恐怕会有人怀疑黄河这样的大河难以控制,但是荥阳的漕渠就足以证明这是可行的。等冀州的渠首完成后,就应当依靠这些水门,让各条渠道都可以引水,干旱时打开东方的下水门,灌溉冀州;水多时打开西方的高门,分流河水,这样一来百姓的田地得到了灌溉,河堤也能建成。这确实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办法,可以维持数百年,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中策。如果只是修缮旧堤,把他们加高加厚,如此不仅劳费无穷,还会屡次遭受灾害的侵袭,这就是最下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